係金ㄟ,麻將可是科學認證,有益健康的機智遊戲!
台灣與香港有不少電影都會出現麻將場景,因為這就是一般民眾的日常。但越來越多非華人的電影與明星,也愛上麻將這個被稱為「國粹」的益智遊戲。例如2018年全球熱賣的電影《瘋狂亞洲富豪》裡面的一場關鍵戲,就是在麻將桌上的對話,女主角在牌桌上眼看勝券在握,卻將手上的好牌故意丟給男友的媽媽,原來這場麻將打的不是輸贏,而是人生呢!
麻將被稱為「源於中國、屬於世界」,這句話是真的,麻將不是華人專屬的遊戲,「麻雀變鳳凰」的國際巨星茱莉亞羅勃茲就是熱愛麻將的名人。她在美國著名的晚間秀《荷伯報到》受訪時大讚麻將,因為她每週二固定跟朋友打麻將。觀眾聽了大聲歡呼,可見美國愛打麻將的人應該不少吧?她說這個遊戲是透過隨機抽牌的概念,從混亂中找到秩序,跟人生很像。
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前後長達25年,被清華的學生尊為「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博士,嚴肅沉默的他,私下紓壓的嗜好就是打麻將。他在自己的日記裡不是寫「打麻將」,而是改用「手談」或「看竹」取代。而且他打麻將的次數還不少,在1956年到1957年的兩年間打了85次,大約每週一次,但看起來梅校長的牌技不是太好,贏了25次、輸46次,平盤14次,前後共輸了1650元。這個數字當年可以吃1650碗陽春麵喔!(因為當時陽春麵一碗也不過一塊錢)
大文豪胡適也跟麻將很有淵源,他曾在1930年撰文批評麻將,還把麻將跟纏足、鴉片、八股,同列「中國四害」,但因為他妻子江冬秀太愛打麻將(且牌技超高),讓胡適也常常被拉著打麻將因為三缺一,但牌技卻很差,常常一手好牌還是輸,他還因此說出:「麻將裡有鬼。」不然怎麼會老是輸牌?(以上資料來源: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其他名人如民初政治改革家梁啟超先生,也是麻將愛好者,他還說:「只有打麻將能忘記讀書,只有讀書能忘記打麻將。」
陽明交大在2022年發表的「遊戲防老」研究,招募了120名平日不跳舞也不常打麻將的長者,發現參與麻將電玩的受試者,判斷力與反應力皆提升,認知功能也有改善。另一組參與體感電玩的受試者,則是能提升肢體靈活度,下肢的體能力量也明顯改善。
中國川北醫科大學醫院也做過一項研究,針對養老院有輕度認知障礙的長者進行測試,麻將組每週打牌3次、持續12週,另一組則是以日常活動做為對照。結果每週打3次麻將的組別,能改善他們的執行功能。
相關研究也指出,打麻將能提升中老年人的短期記憶力、邏輯思考能力與注意力。這可能是在打麻將期間,特有的情緒刺激和人際互動,能活化大腦神經迴路。
延伸閱讀
教授推1平價好食簡直「中年後救星」體脂率降5%、血壓回到正常值
不是教授或醫師!900萬人研究揭「2職業」最不易因阿茲海默症死亡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