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孩子不是學習客語,而是在講自己的語言!」來自美濃小鎮的林慧君一家,是客委會表揚的客語家庭,她堅持家中三個孩子從小講客語,「他們從胎教開始聽,不需要刻意學習,就是在講自己的話!」
她與非客籍的先生,在懷孕期間便取得共識,要跟孩子們講客語,讓她最熟悉的客家話,成為孩子第一個跟家人說的母語,即使孩子們求學階段和同學不再用客語交談,但每當回家一說起客語,就能找回歸屬感。
「身為客家人,希望能把祖父母、爸爸媽媽之間的語言傳遞下去,這是我始終保有的一份初心。」林慧君強調,語言不見了,文化會消失,客語不能斷在這一代!
林慧君表示,讓孩子熟悉語言的方法,就是從小進行雙語教育,孩子兩歲內會說的字彙不多,主要以跟孩子聽力訓練為主。「先生會跟孩子說華語,我堅持用全客語跟孩子對話。」
兩歲內孩子還不太會說,聽力訓練的技巧是重點,她分享以下五大重點,提供爸媽參考:
嬰兒時期的寶寶,還不太會講話,但耳朵已經有能力接受外界語言與刺激,爸媽可以塑造沉浸式的語言環境,培養他的客語聽力。
爸媽透過對寶寶大量的口說,讓孩子去聽客語,當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成熟時,自然而然會開口說客家話。
當寶寶漸漸成長,爸媽用客語對孩子介紹生活中的事物,皆以口型搭配動作去解釋,例如:「我們現在要去吃飯囉!或是現在是睡覺時間,皆可搭配一個吃飯、睡覺的動作。」
林慧君說明,由於寶寶還不太會說話,比較常用的生活用語和指令,如:換尿布、喝奶等,可以運用大量重複說的技巧,讓寶寶多聽多熟悉,「再配合口語和動作,孩子很快就能學會,這在我們家的效果很好。」
小朋友晚上常捨不得睡覺,睡前哄睡的這段時光,爸媽可趁機用母語聊天,成為與孩子甜蜜的共同回憶。林慧君選擇將《三隻小豬》、《小紅帽》等故事,轉譯成客語,說給孩子們聽,「睡前可培養他們親歷另一種語境!」
有趣的是,林慧君說給老大聽的客語故事,後來老大會繼續說給老二聽,老二再說給老三聽,一個接著一個傳承下去。
隨著孩子漸長,林慧君也提到,現在網路平台、媒體刺激太多,想要吸引孩子說客語,需要更多的動機獎勵,例如:主動跟媽媽進行十分鐘的客語對談,不能穿插華語,便可換取線上遊戲時間,或是一本新的課外讀物。
尤其上學後,對孩子說客語的挑戰度很高,因為講華語最方便,不用擔心同學聽不懂,大兒子在青春期後,受到同儕影響,變得越來越不愛主動開口說客語,甚至會反問媽媽:「為何要說同學聽不懂的語言?」
這時,林慧君會堅定告訴他:「這是我們家共同使用的語言!你可以不說,可是我們家就是以客語為主。」
她坦言,在家跟孩子講客語時,很容易被轉成華語回應,她會堅持再轉回客語,「堅持這件事最難做到!但只有堅持做下去,才能讓母語傳承這條路走得長遠。」她認為,不需要強迫孩子,但自己必須堅持家庭的規範,「如果孩子想放棄,我也放棄了,那客語可能到這一代就結束了。」
在林慧君的堅持底下,三個孩子在學習客語的路上,獲得許多成就感。包括:在學校征戰過各種大小客語競賽,如演講、朗讀比賽等榮獲名次,無形中提升了表達能力,也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認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大兒子在幼兒園大班時,拿過客語笑話比賽冠軍!故事內容是在便利商店遇到的真實案例,一位年輕人想寄黑貓宅急便,一旁老奶奶卻以為他想去廁所,利用「黑貓」holo話念起來像「小便」(屙尿oˊ ngiau)的諧音梗,在小小年紀因客語得到評審的一致肯定。
▲林慧君大兒子幼兒園時參加笑話比賽的情景,左為外婆一起參賽。
從事客語主持、廣播、配音相關工作超過15年的林慧君,進入職場驚覺,自己客語能力仍需加強!「慢慢把自己母語撿回來後,才發現原來跟爸媽說客語,在我心中一直是溫暖的存在,好像回到家的感覺!」
就像是屬於彼此的語言密碼,只有認同該語言的人才懂,這樣的情感連結無可取代。林慧君與先生在家中,各自用自己的母語與孩子們交流,不干涉也不干擾,只要持續不間斷的堅持,孩子會自行對爸媽進行語言轉換。
「多學一種語言,不但奠基自身的文化認同,更是多一份財富,未來找工作時比別人多一種語言的優勢。」林慧君指出,孩子們從小說客語,上課後學英語更為快速,語言之間有相通的特性,學會客語再學另一種語言更輕鬆容易,並能藉此認識更多文化。
林慧君認為,孩子們若能在學校創造客語的語境,勇敢用客語表達,其他同學也會效仿,共同加入這個語境。「講客語需要氛圍,一個人說很奇怪,如果大家都搶著說,孩子就會認同這件事!」
「鼓勵孩子多說,建立對客語的自信心,進而影響同學,而不是被同儕影響。」長期這麼做,客語影響力和優勢感就會顯現。林慧君表示,從小跟孩子講客語本只是出於一份初心,現在看到孩子們把客語說得這麼好,讓她欣慰的說:「這就是我想給孩子的『回家感覺』!」
教孩子一句客家話
正來尞
譯: 原義為再來玩、再來坐坐。常用作道別時的禮貌用語,類似於再見之義。
音:四縣腔zang loiˇ liau
線上發音:哈客網路學院
採訪撰文/游資芸
圖片提供/林慧君
(客委會廣編)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