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科技的普及、學業競爭日益激烈,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生活壓力,現代兒少的幸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台灣,這些外在壓力逐漸侵蝕兒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
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最新調查《 2024 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揭露了台灣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持續下降的嚴峻現況。報告指出, 2024 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 68 分,較 2023 年下降 5.5 分,與《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 survey,以下簡稱HBSC)世界平均 75 分相差 7 分,意味著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著越來越不快樂的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高年級學童的滿意度更低,顯示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
▲台灣孩童幸福指數創新低,顯示越來越不快樂。
台灣的孩子為什麼不快樂呢?從研究報告中可以歸結出影響台灣兒少幸福感低落的 4 大原因:
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和人際關係的疏離,使得越來越多的兒少感到孤單和無助。社交媒體的盛行,雖然拉近了讓溝通變得方便快速,但也容易造成與現實世界脫節。孩子們沉迷於虛擬社交,卻忽略了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導致心理疏離感的加劇。此外,家庭關係的疏遠也是造成心理疏離感的重要原因。家長工作繁忙,親子溝通不足,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更容易產生孤獨感。
調查發現,有近四成的台灣兒少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為近三年新高,也顯示心理疏離感愈發成為了普遍性的問題。尤其在國中生比例高達四成多,是人際疏離感最嚴重的兒少族群。
▲家庭關係的疏遠是造成心理疏離感的重要原因。
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台灣學童認為學校功課對自己造成壓力,相較於 2023 年的 44.5 %暴增了 31.4 %!其中,有近八成國小生認為學校功課帶來壓力,比例較國中生(73.8 %)高並呈現顯著差異。國小生感受的壓力甚至超過國中生!
數據進一步揭示學童課業壓力的最大來源,有 22.7 %的國小生表示感到功課作業最帶來壓力;而國中生則是對自己的未來最感到擔心,佔 28.5 %。這反映出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壓力源從具體的學習任務轉向了對未來的迷茫。學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不僅休閒時間被剝奪,也磨損了學習興趣。若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
▲台灣國小生感受的課業壓力超過國中生!
數位產品的普及,為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帶來隱憂。調查顯示,有兩成的兒少一天花至少 6 小時在遊戲上,其中更有將近一成玩遊戲超過 8 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將近四分之一的兒少認為有陣子只想著要玩遊戲而無法去思考其他事情;而有幾乎同樣比例(24.6%)的兒少即便被多次提醒仍無法減少玩遊戲的時間。過度沉迷於遊戲會導致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下降,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兒少在課業與休閒之間的平衡以及遊戲沉迷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許多孩子沉迷在遊戲中,在虛擬世界中迷失。
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台灣兒少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根據美國睡眠學會建議 13 至 18 歲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應在 8 至 10 小時之間,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平日 8.01 小時、假日 9.59 小時,顯示台灣兒少平日睡眠不足,假日補眠以還睡眠債的情形。
特別是國中生,平日平均睡眠時間僅為 7.58 小時,比國小生少了 0.85 小時,顯示隨著年級升高,睡眠問題更加嚴重。學業壓力的加劇,使得孩子們不得不犧牲睡眠來應對。
同時,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所散發的藍光,更是擾亂了孩子們的睡眠週期、壓縮到寶貴的睡眠時間。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更可能引發情緒問題、影響身體健康。
儘管如此,調查也發現了一些積極的信號。有超過六成的兒少表示每天皆與家人共餐;在分享心事方面,覺得把煩惱告訴媽媽、爸爸是容易的,分別有 7 成跟 5 成,三項指標皆較去年進步不少,也顯示孩子比較容易跟嗎媽分享心事。
良好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雖然現代兒少面臨到各種壓力,但家庭關係的改善無疑是一股平衡的力量,這種趨勢或許能為緩解整體壓力帶來轉機。隨著兒少和家人一起吃飯的頻率增加,家長亦能放下繁忙的工作好好陪伴、理解孩子,自然縮短親子之間的距離,成為他們強力的後盾。
本次調查發現,台灣兒少面臨日常課業壓力大、睡眠不足的情況,卻也因此造成疏離感、憂鬱、為了紓解壓力花更多時間在遊戲上的狀況,而對自身生活更不滿意,長此以往對兒少身心健康影響甚鉅。
快樂長大應該是兒少專屬的權利,兒盟呼籲家長和學校應多加重視兒少的生活狀況及情緒壓力:
《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兒童應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睡眠不足不僅讓孩子感到疲累影響學習狀況,也會加重情緒困擾,而平日睡不夠、假日補睡眠債的行為反而落入「越睡越累」的惡性循環,建議家長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前及睡眠習慣,讓孩子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
▲平日睡不夠、假日補睡眠債的行為會落入「越睡越累」的惡性循環。
兒少為了紓解日常課業壓力而經常待在家上網、打電動或聊天,長期維持靜態坐姿加上過量使用螢幕的「久坐少動」行為,也讓孩子體能及健康每況愈下,建議家長可與孩子培養共同的運動興趣、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適時安排戶外活動,一方面減輕課業壓力,也能適時遠離螢幕,維持健康體能。
父母的支持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尤為顯著,但青春期孩子容易和父母產生衝突,也常覺得不被理解,建議家長增加和孩子相處及談話的時間,當孩子主動分享他所遭遇的困難時,多多給予正向鼓勵和協助。
▲多和孩子聊天,提供正向鼓勵及協助。
根據兒盟 2022 年調查發現,多達近八成的學生基於沒有時間、距離教室太遠、隱私保護不足等原因拒絕使用輔導室。因此兒盟建議學校應加強宣導輔導室功能、配合學生調整會談時間,並增加輔導資源的隱密性,例如增設線上一對一談話功能,讓孩子遇到情緒困境時可以隨時取得抒發管道。
孩子身體不舒服可以用肉眼觀察,但心理生病了卻很難看得出來,兒盟建議政府應規劃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定期檢查機制,比照護眼護照提供青少年「護心護照」,教導孩子心理健康知識、簡易評估問卷和相關諮詢資源,針對高風險兒少也應定期關懷、適時轉介及長期追蹤,以便隨時掌握孩子的身心健康。
正值 11 月 20 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盟呼籲政府、家長、學校正視兒少福祉的重要性,透過兒少實際的生活狀況,規劃兒少政策,提供適當足夠的資源。世界兒童人權日提醒著你我,保障兒少的幸福不只是國際承諾,更是每個人應履行的責任,共同努力讓下一代重拾微笑、健康成長。
▲家庭的支援跟肯定,是讓孩子感到幸福很重要的來源之一。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