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縮寫為CDC) 10/22 發布警告,美國麥當勞爆發大腸桿菌危機,至少 49 人食用「四盎司牛肉堡」(Quarter Pounders)後感染大腸桿菌,引發食物中毒!
▲台灣麥當勞這幾天因為新的「獵人」(HUNTER×HUNTER)聯名活動,引發粉絲暴動與討論。(圖片提供/台灣麥當勞)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截至 10/22 止,美國 10 個州已報告有 49人感染O157型大腸桿菌(O157:H7)。發病日期從今(2024)年 9/27 到 10/11 不等。其中,科羅拉多州 1 名長者死亡, 10 人已住院, 1 名兒童出現可導致腎衰竭的溶血性尿毒症(Hemolytic Uuremic Syndrome)。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調查初步懷疑引起食物中毒的 O157 型大腸桿菌可能來自受汙染的洋蔥或漢堡肉,並正在對麥當勞提供的漢堡肉餅進行追溯,以確定碎牛肉是否是疾病的來源。
美國麥當勞已在多個州停止使用新鮮洋蔥片和「四盎司牛肉堡」,以保護顧客,同時確認疾病來源。「四盎司牛肉堡」目前在美國某些州暫時無法銷售。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同時警告,這次麥當勞大腸桿菌食物中毒疫情真正患病人數可能遠高於報告的人數,而且疫情可能不只限於已知患病的州。
這是因為許多人在沒有醫療照護的情況下康復,也沒有接受大腸桿菌檢測。此外,近期的疾病可能尚未報告,因為通常需要3到4週的時間才能確定生病的人是否屬於此次大腸桿菌中毒爆發的一部分。
▲台灣麥當勞強調漢堡肉跟洋蔥等來源皆與美國不同。(圖片提供/台灣麥當勞)
美國麥當勞漢堡大腸桿菌食物中物之亂,也引發民眾對台灣麥當勞的疑慮。台灣麥當勞發表官方聲明強調,台灣麥當勞四盎司牛肉堡所使用的切絲洋蔥,原料由紐西蘭進口,牛肉餅原料則來自巴拉圭及紐澳,來源皆與美國不同;同時,根據供應商自主檢驗報告,確認原料均符合相關標準,請顧客安心食用。
對此,衛福部食藥署副署目前將檢視相關產品、原料有無進口國內,因漢堡是熟食,研判不是進口食品,進而公布食品消費紅綠燈,目前評估應是綠燈,並經食品組或台灣麥當勞所轄的地方衛生局通知業者,對於相關產品的食安問題嚴格把關,不希望國內發生一樣的事情。
▲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行者腹瀉」的元兇就是大腸桿菌。
食藥署表示,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種,所以食品一旦出現大腸桿菌,即意味著食品直接或間接的被糞便污染,故在衛生學上,常被用做飲水、食品的衛生檢定指標。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屬於「非病原性」,只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
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行者腹瀉」的元兇就是大腸桿菌。另外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新興傳染病的一種,台灣地區於 2001 年首次發現一例病例,之後未再有確定病例報告,列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大腸桿菌廣泛存在於人體或動物體的腸管內(健康人的帶菌率約為 2~8 %, 豬、牛的帶菌率約為 7~2 2%)。藉由已受感染的人員或動物糞便而污染食品或水源。
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 的毒性很強,其代表菌株有 O157 型大腸桿菌(O157:H7)及 O111 型大腸桿菌(O111:H8)等,為一種人畜共通菌,主要存在於牛、羊的腸道與排泄物內。
人體多因食入牲畜排泄物污染的食品而感染,通常是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生牛肉、生牛奶及受污染之水源(如未經消毒之飲用水)。
▲出血性大腸桿菌通常來自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生牛肉、生牛奶及受污染之水源。
「病原性」大腸桿菌一般引起食品中毒之潛伏期平均為 5~48 小時,另外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中毒潛伏期為 2~8 天。
大腸桿菌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症狀的程度差異很大,年齡愈小,症狀愈嚴重。
因大腸桿菌侵襲型態不同,可分為:
侵入人體腸管而引起急性大腸炎、大便含血或黏液等症狀。
和霍亂症狀類似,會有水樣下痢(每天 4~5 回)、脫水等症狀,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
受感染者會出現嚴重腹絞痛、血狀腹瀉等,沒有發燒症狀,多數健康成人可在一週內恢復,僅有少數患者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主要是因為該菌所產生的毒素,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導致溶血性貧血、少尿、水腫、抽筋、出血,甚至轉成急性腎衰竭,嚴重時會喪命。
▲勤洗手能遠離大腸桿菌,特別是在如廁後、進食或者準備食物之前。
那麼該如何預防大腸桿菌食物中毒?食藥署表示大腸桿菌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 37 ℃,耐熱性差,一般烹調溫度即可殺死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所產生的毒素有些可以耐熱,有些則容易受熱破壞。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不耐熱,在攝氏 75 ℃度加熱超過 1 分鐘即可殺死。預防方法如下:
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管理(如加熱煮沸、加氯消毒或其他消毒劑的處理),定期實施水質檢查。尤其是使用井水或儲水槽時,更須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如絞肉中心必須加熱至所有粉紅色部分消失為止。
特別是在如廁後、進食或者準備食物之前。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食藥署
刊頭示意情境照提供/台灣麥當勞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