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你的周遭有受虐兒嗎?

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兒虐新聞裡,仍有多起嚴重虐待致死、親人性侵亂倫的案件。其中最令人遺憾的,是常被輕忽的「照顧疏忽」案件,竟有逐年竄升的趨勢,在兒童節即將來臨的此刻,家扶基金會籲請全民多盡點心思,一起守護兒童的平安與健康。
你的周遭有受虐兒嗎?

受虐的定義

一般人對於受虐的了解,多半僅侷限於狹義的「挨打」,事實上,有許多不同的狀況都涵蓋在虐待的範圍裡。

 

兒童虐待4類型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工處主任藍元杉指出,兒童虐待有4種類型:

1. 身體虐待 (約36%)
是指照顧者對兒童所造成的非意外性身體傷害,而導致其死亡、外型損毀、身體功能損害或喪失,或是讓兒童處於可能發生上述傷害的情境中。此外,也包含過度及不符合年齡、不適合情境的管教或懲罰。

2. 精神虐待 (約4%)
包括辱罵、恐嚇、威脅、藐視、排斥兒童,或是持續對子女有不合情理的差別待遇;對兒童的福祉漠不關心,而導致或可能導致其身體發育、智能、情緒、心理行為及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產生明顯的傷害。

3. 性虐待 (約34%)
指成人以兒童為性的刺激對象,而發生任何與兒童性的接觸。也包含加害者年齡在18 歲以下,但其年齡長於受害者或對於受害者居於控制或強勢的地位。

4. 疏忽 (約26%)
因無知、無意或有意不加注意,而忽視兒童的基本需求,以致照顧不當,使兒童的身心受到傷害或可能受到傷害。

虐待兒童

為何受虐?被誰虐?

常見虐待兒童的原因有哪些?施虐者又是誰?

父母施虐比例居首!
雖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令人遺憾的是,根據民國100年內政部兒童局統計資料顯示,在施虐者的統計報告上,比例最高的竟然是父母(養父母),佔了超過半數以上;其次依序為親戚、照顧者、同居者和機構。

缺乏親職教育為主因
藍元杉主任指出,在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中,施虐因素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所佔的比例最高,佔44%;其次依序為婚姻失調、貧困、酗酒及藥物濫用、失業、精神疾病、人格違常、童年受虐經驗與迷信。

這些數據在在顯示,加強照顧者的育兒親職觀念是迫在眉睫的課題,讓照顧者養成良好的教養習慣和照顧方式,才能避免兒童受虐的憾事一再重演。

兒童過動氣質需留意
每個兒童的天生氣質不同,藍元杉主任提醒,氣質上較為過動的孩子,在研究資料上也顯示,比較容易遭受不當管教或其他虐待情形。

不良的後遺症

被虐待可能對孩子造成哪些不良的影響?有可能會有完全復原的一天嗎?藍元杉主任表示,短期受虐的孩子,基於個人的復原能力,只要能即時給予輔導協助,大多都會健康地統合過去生活經驗,繼續成長。

然而,長期受到虐待的兒童往往會表現出「虐待兒童症候群」(child abuse syndrome)的症狀,在復原上就比較不容易;生理方面,如:身體瘦小、精神萎靡、營養不良、有發育障礙、生長遲緩或智能低下…等;心理方面,如:人際關係違常、特別疏離、或特別親近…等心理層面的問題。

此外,兒童一旦遭受長期虐待,成人之後演變為施虐者的比例是一般兒童的5.6倍。因此,這會構成一個嚴重的暴力代間遺傳。

警覺家庭中的虐待事件

是管教?還是施虐?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正當管教與施虐的界線為何?藍元杉主任認為,父母對孩子有管教的權責是社會共識,然而什麼是界線,會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一個明確的判斷概念是,對兒童的責罰是否與他的年齡相對稱,或者是否違反了他健康成長的需求。例如,有時我們讓孩子面壁思過,但如果選擇在深夜,或過長的時間,都是不恰當的情形。我們鼓勵父母在責罰與教育之間取得平衡,既謂管教,就有管理與教導的兩個面向。

此外,孩子是看著照顧者的身影長大的,父母對孩子施加「體罰」,同時也傳遞了這樣的訊息給孩子:「當對方犯錯時,打他是正確的」、「打你的人是愛你的人」,孩子會產生不當的價值觀:「當我發現別人不對的時候,也可以以打罵相對」,這些都會帶給孩子日後不良的影響。

快樂親子5步驟

為避免自己無意間成了施虐者,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應有哪些必須注意的要點?藍元杉主任表示,依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資料顯示,過度的打罵教育,其實越來越難有具體的管教效果。倘若為人父母者,發現自己有打罵孩子的衝動時,可以練習以下「快樂親子5步驟」:不、閉、打、小、孩。

「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

「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

「打」給家扶,求助家扶專線0800-078585(您請幫我幫我);

「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

「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

這麼做之後會發現,有更多符合家庭內親子互動良好文化的管教方式湧現在自己腦海裡,而不需要使用衝動的體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