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重區某國小 8/2 上午,一名國小 6 年級女童不明原因從校內 5 樓墜下,搶救後宣告不治。女童與父母感情和睦,與同學相處融洽,學業表現也很優異,事發當時正值早自習,有幾位同學親眼目睹墜樓事發過程。父母得知噩耗十分震驚,而目睹意外的同學們心中也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高達 13.8% 的台灣兒童認真想過要自殺。
根據了解女童是家中獨生女,平日有學習鋼琴、跳舞,平日與家人關係良好,與同學相處也十分融洽,學業表現也很優異。由學校監視器影像顯示,女童翻越5樓欄杆墜落。另據重新檢視女童遺留下的文字後,發現她曾透露過對「人生的看法」,但墜樓具體原因仍是個謎。
根據台灣好鄰居協會與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於 2022 年蒐集全台 19 縣市 3,900 位國小學童的調查發現,台灣兒童曾經認真想過要自殺的比例高達13.8%,在「曾經為了自殺而規劃具體計畫」的比例則為5.6%,是韓國兒童(3.4%)的 1.5 倍高!更驚人的是「實際嘗試過自殺經驗」的台灣兒童(4.1%)是韓國兒童(1.9%)的 2 倍,顯示台灣兒童自殺問題的嚴重性。
進一步分析發現,學業、外貌以及家庭壓力皆與兒童自殺念頭、計畫及試圖自殺是有顯著的關係,然而家庭壓力才是影響兒童計畫及試圖自殺最重要的因素。
▲台灣兒童自我價值感低落,說白話,就是對自己沒自信!
此外,台灣兒童的「現在幸福感」及「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與自殺念頭、計畫及試圖自殺皆成負相關:現在幸福感越高,或是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越好,兒童自殺的機率就越低。
「現在幸福感」指兒童自己是否感到幸福;「對自己的正面態度」則包含「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我覺得自己是有很多優點的人」、「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等兒童的自我評估。
以滿分 100 分來觀察,台灣兒童現在幸福感 79 分高於韓國兒童 74.9 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兒童「對自己的正面態度」65 分遠低於韓國兒童 72.7 分。可以說,台灣兒童自我價值感低落,說白話,就是對自己沒自信!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好鄰居協會提醒,若發現孩子還是可能出現一些心理創傷時,愛、包容、耐心與傾聽是修整孩子心理創傷中最重要的基礎態度,或許過去的我們或多或少已經造成一些可能的創傷,但自責並無法讓孩子的心理創傷獲得修補,只有愛與包容才有機會重新開始,並避免創傷的再次形成。
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希望媽媽能專心聽她說話,但常常父母在忙時,總是跟孩子說:「等一下再說。」但那個當下就已經打斷他了,他的喜悅也會隨之不見,再回過頭來問他,他也忘了要說什麼,所以即使再忙,能夠停下手邊的工作好好聆聽孩子要說的話,就算只有短短 5〜10 分鐘,都是很棒的。
另外,洗好澡睡覺前是個很好的溝通時間,就算很累,也可以陪孩子 30 分鐘,這個時段是一天最放鬆的時間,聊聊今天發生的事、父母對孩子的愛、給他一些支持鼓勵,是個有利於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相處時間。
此外,家長過去可能也會有一些創傷經驗,這時自我觀照與自我療癒將是很重要的一環,以避免用自己創傷下的陰影去教導孩子。
▲以關懷、陪伴、支持和鼓勵陪伴悲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睹女童墜樓的同學們心中留下的創傷。校方迅速展開危機處理,除通知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還啟動悲傷輔導機制,讓學生們通過寫下對同學的思念來舒緩情緒。
長期關注生死議題的生死關懷資訊網提醒,一般在喪失親友後,因為遭遇失落,會產生許多的感覺和行為,在生理感官知覺上,喪親者可能會有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人格解組的感覺(例:走在街上,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以及口乾等。
在認知上,喪親者常有不相信喪親事實、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出現幻覺等不同的反應。因為悲傷,所以喪親者亦常出現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行為、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或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物以及珍藏遺物等行為。
在台灣,如果遇到家中有親人過世,大多會勸慰遺族家屬「你要節哀」。
「節哀」這樣的話語聽起來並無不妥,表面上是安慰別人不要太過哀傷,只是一句勸慰的話語。但是,這種節哀的文化其實和西方的哀働主張是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和做法的。
西方人對於哀慟,認為要經過四個階段才有盡哀的功效。第一個階段,是接受喪親的事實。第二個階段,是充分經歷哀傷的痛苦。第三個階段,是逐漸調適到一個逝者不在的現實環境。第四個階段,則是在情感上能夠把逝者放在心中的一個位置,並在現實生活中繼續走下去。
但是,在台灣,我們往往要求遺族在喪禮結束後完全「節哀」,把哀傷深深的埋在心裡。有的人能自我調適,心緒很快的達到解決和復原。但是卻也有人無法調適過來,深陷哀慟之中,不可自拔。
那麼,家中若有人陷於非正常的喪親悲傷而無法自抑時,該如何給予協助和幫忙?若為一般程度的哀慟,親友只要多給予關懷、陪伴、支持和鼓勵,即能協助度過哀慟期;但是,如果是長時間陷於較深度的悲傷,而且持續一段時間都未見改善,那麼就要尋求醫療和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專業諮商及輔導治療,才能有效協助親友遠離悲傷。
整理撰文/編輯部
資料來源/生死關懷資訊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