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少年法庭》播出後,引發熱烈迴響、關注少年犯罪問題。有20多年少年法庭經驗的少年調查保護官吉靜如指出,台灣和南韓少年法庭的審理制度大不相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近兩年少年犯罪率明顯成長,109年各縣市平均成長1,000件以上(110年尚在統計)。「最意外的是,可以看到過去不該進法院的,家庭功能良好、學校適應很穩定的竟然也進法院,」吉靜如說。
「少子化時代,青少年犯罪率不降反增,表示覆蓋率愈來愈廣。」而且,「犯罪類型和過去很不一樣,以前是馬路上的犯罪居多,現在是網路上的犯罪大幅增加,」吉靜如說。
吉靜如分析,110年停課不停學,家長很難判斷孩子上網到底是在上課、做作業或是聊天、遊戲或做其他事情,孩子們長時間地掛在網上,因此衍生出許多人際糾紛。
疫情解封後,孩子的交友、使用網路行為都出現重大的改變。吉靜如說:「這是網路新世代和疫情時代的重大變化,我們之前忽略的負面影響如今都冒出來了。」
另外,吉靜如觀察,孩子缺乏法治觀念和自我保護概念,也是網路犯罪增長的原因。很多孩子會在網路上和陌生人互動,其中,最多的是和玩家一起打遊戲,在玩遊戲過程中,孩子會覺得這人很強、很罩我,是一個好人。若對方有不軌企圖時,孩子很容易掉進對方的陷阱。
面對孩子觸法,很多家長的反應是,「事情有嚴重到需要勞師動眾、找這麼多人來法院做調查嗎?根本是小題大作,孩子還小不懂事、只是好奇而已。」顯見不只孩子,很多家長也缺乏網路素養和法治觀念。
吉靜如指出,青少年網路犯罪型態最常見的有3種:
線上教學期間,有些孩子會截圖老師和同學上課的畫面,然後做成梗圖,在群組裡轉傳、嘲笑別人。或是偷拍同學不雅照,如裙子歪掉,然後做成梗圖,傳給大家看,因此被提告。
青少年在網路觸犯「公然侮辱罪」的情況正快速增加。「現在孩子的自主性強,但對事情的界線並不清楚。」孩子認為自己只是表達想法而已,為什麼觸法?
吉靜如在《只是開玩笑,竟然變被告?》提到,「網路比馬路更危險,在馬路上不能做的事,網路上更不能做。」千萬不要隨便謾罵人。網上的發言該如何拿捏分寸?「你所評論的事是否可受公評?你有沒有經過查證?就算你有查證,孰是孰非是由你來斷定的嗎?」或許你覺得自己並沒有惡意,但已經造成別人的傷害。
另外,很多孩子在打連線遊戲時,因為隊友失誤,生氣地開語音或是打字罵人是腦殘、智障之類的,「只要被截圖,都可能觸犯公然侮辱罪,」吉靜如說。
網路世界隱藏許多陷阱,孩子單純、涉世未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欺騙。吉靜如指出,孩子被騙拍私密照或被侵害的「兒少性剝削」案件,109年以後急遽增加。「隨著網路成為孩子生活的日常,網路上蓄意針對兒少的人增加了,他們有話術、有技巧、有途徑,刻意接觸兒少,造成此種犯罪大量提高。」
吉靜如表示,孩子在網路被騙,不見得是大家以為的家庭功能出問題,大致可歸納出以下幾種原因:
孩子對於事情的判斷力不夠,第一,他沒有認知到事情的危險性,第二,誤以為大家都這樣做:例如,同學謠傳很多同學和情侶都會交換裸照,以示忠誠或麻吉,因此儍儍地跟著做。
吉靜如指出,很多大人以為孩子會玩交友軟體,但其實更多的孩子是因為打遊戲,如:傳說對決、第五人格(國小生最多),而加玩家為好友;或是參加某些社團,如:史萊姆、紙手槍等,與網友有更進一步的互動。雖然孩子並不認識這些人,對孩子來說「他們不是網友,是我的好友。」
吉靜如常到國中小演講,問學生「有網友的人舉手」,沒幾個人舉手。再問「有打傳說對決的舉手」,約有八成;「有和陌生人打傳說對決的舉手」,也有八成;「打完遊戲,玩家加你好友,你會同意的舉手」,約有五成;「加好友除了打遊戲,還會常聊天的舉手」,有五成;「這些人會約你見面的舉手」,有三成;「你會去的舉手」,有一成;「父母知道你去和網友見面的舉手」,沒有一個人舉手。
孩子和網友見面,為什麼不讓父母知道?孩子說得坦白,「爸媽都不讓我打傳說對決了,怎麼可能讓我去見網友。」
吉靜如曾對國小學生做調查,「好人、壞人怎麼看?」孩子天真地回答「看頭貼」,「頭貼黑黑的、有刺青和機車的就是壞人。」吉靜如提醒,「網路上愈是壞人、愈會裝成好人。」
遊戲裡和社團裡有各種人,甚至可能另有目的。但孩子會因為覺得對方是好人、很照顧自己,想回報對方對自己的好,甚至想表現自己的忠誠,而告訴對方自己幾歲、念幾年級。
在大人耳提面命下,其實很多孩子知道不能洩露個資,但有心人士會迂迴、設計很多不同的問題去拼湊孩子的個資。吉靜如舉例,「你們家附近有沒有比較好的景點可以見面?或是附近有什麼好吃的?附近有哪裡可以玩史萊姆嗎?」逐步比對出孩子住哪裡、念哪間學校,甚至整理出:這個是小六女生、困擾很多、單親家庭、媽媽晚上常不在家等資訊,最後恐嚇孩子拍私密照。
如果是詐騙集團,會慢慢佈線、用話術讓孩子走入陷阱,讓孩子去做車手或「取簿手」。「你要不要打工?你要買點數嗎?我們這邊有很多國中生在打工。」「你問同學有沒有帳號或不用的存摺,可以出租、每個月3000元,你賺500元。」「很多人都這樣做,不會有人知道的,」「你只要交出存摺就好,因為我們有很多貨要出,需要戶頭,這種事很平常。」
吉靜如指出,「那些傷害兒少的人很會『選人』,鎖定好下手的,」「只要孩子露出破綻: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很容易被情緒勒索、生活中被人際霸凌、和爸媽關係不好、不想跟爸媽講太多等,馬上會被鎖定。」
如果孩子跟對方說「那我去問我爸(我媽)」,「當他知道孩子可能會跟家長說,或是沒有那麼好騙,他們馬上就收手了,沒有下一步。」
「很多孩子只對『單題』有戒備,只要對方多繞幾個圈,孩子可能就不自覺洩露個資了。」吉靜如建議,一定要提醒孩子,「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個資和隱私,包括:性別、年齡、就讀學校年級、家庭情況等,最好頭貼用中性圖案,讓人無法判斷性別。
她建議,家長可以擬訂一份教戰手冊,教孩子如何應付這些問題,例如:別人問你性別,回答我個性很中性,或是網路世界沒有什麼性別之分。
吉靜如提醒,青少女尤其要小心,在IG 過度地PO美照甚至性感照時,被人截圖、分享轉傳之後,很容易被有心人鎖定,進一步問「你要不要進女團當藝人?」「我們要先面試,看你的身材比例,」讓自己曝露在危險中。
當孩子被騙,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大罵「你怎麼會這麼笨?你是智障嗎怎麼會被人家騙…」然後沒收小孩的手機,不准用網路。
吉靜如指出,這種做法其實很危險,無助解決問題,孩子只會更排斥爸媽介入自己的生活和交友情況,把所有的事情轉為私下偷偷進行,反而招來更大的危險。
吉靜如反問:「孩子不會自己存錢買手機,或是跟同學要不用的手機嗎?」有私中的孩子手機被沒收後,同學送他淘汰的舊手機,結果變成有3支手機。
「不是沒收手機或是斷網,就沒有問題。」重點是,爸媽一定要了解、介入孩子的網路使用情況,包括:玩什麼遊戲、用什麼APP等,例如Zenly(又稱為冰棒)APP可精準定位,有孩子被強迫下載使用,遇到「烙人」打架、被要求出來相挺,因無法拒絕而觸法。
另外,要留意、觀察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習慣有什麼改變?例如:為什麼最近一直在留意新訊息?到底在等誰的訊息?誰對他這麼重要?或是晚上和誰一直聊天?這些表示,「網路上可能有某個人在關注他,或是被他關注。」
吉靜如表示,根據110年發布的《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2條第1項第14款,少年偏差行為之一為,「超過合理時間持續使用電子類產品,致有害身心健康。」也就是說,12歲以上未滿18歲過度使用手機時,家長有監督約束責任。
由此上規定可知,年紀更小的國小生,家長責任將不僅如此,監督保護要更嚴密。
國、高中學生要求隱私權,不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密碼。吉靜如問爸媽「你尊重他的隱私權,卻讓他曝露在危險中嗎?」爸媽要和孩子清楚溝通,「爸媽必須知道你的密碼,但我們承諾絕對不會私下隨便打開你的手機。除非你最近發生一些狀況讓人擔心,我們就必須一起打開你的手機看發生什麼事,才能保護你。」讓孩子明白在18歲之前,父母責無旁貸,必須負起管教的責任。
照片提供:三采文化
延伸閱讀:網路陷阱多,大人若沒教,孩子在網路上的防禦力會是零!雷丘律師:掌握3原則,提升孩子上網時的警覺心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