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你同理孩子了嗎?孩子情緒問題處理123,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時,許多家長習慣先講道理,這是錯誤的!所以會很難應對孩子接下來的情緒問題。先感性再理性,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是重點。
你同理孩子了嗎?孩子情緒問題處理123,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1.先同理

首先,我們要同理孩子的情緒。透過撫摸和擁抱,貼近孩子的內心,使他們感受到關愛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會比較容易被平撫。通常在這一步奏效之後,後續的處理會變得相對容易。

2.說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較弱,他們可能感受到自己激動或不舒服,但無法清楚地表達出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當前的情緒狀態,例如:「別人搶你的玩具,讓你覺得很生氣」。如果孩子會說,就讓他們自己表達。

情緒之所以讓人感到害怕,是因為不知道它是什麼。當我們將情緒具體化後,孩子就不會感到不知所措。透過語言將情緒具體化,其實是在強化認知腦,使大腦回到理智的狀態,就不會一直困在情緒腦中。

3.講道理

最後一步是講道理。我們要向孩子解釋剛剛那樣做不對的原因,並教他方法來處理這些困境。例如,如果孩子因為沒得到想要的東西而生氣,我們可以引導他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需求,或是如何分享與他人合作。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能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類似情況時更冷靜地應對。

 

第1步就行不通?孩子根本不讓你靠近!

孩子有情緒時,根本無法靠近,更不用說拍拍、抱抱?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幫他安排一個冷靜的角落。在家裡找一個比較舒適的地方,告訴他:「你可以在這裡冷靜一下,等你覺得比較舒服的時候,媽媽再來找你,或是你來找我。」給他一個緩和的時間,讓他不覺得是被處罰,而是學習如何冷靜下來。這樣做的目的是教會他自我調節情緒,而不是讓他的情緒更加激動。

吳怡璇治療師分享,他們家的冷靜角落是在更衣間,因為小朋友覺得那裡很舒服,既安全又隱密。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媽媽就可以抱抱他,然後一起聊一聊剛剛發生的事情。這樣不僅孩子能冷靜,大人也能冷靜,因為有時候大人也會需要時間來平復自己的情緒。你也可以告訴他:「媽媽也要去那裡冷靜一下。」先給彼此適度的空間,然後再繼續接下來的步驟。透過這種方法,孩子能夠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大人也能更好地支持和引導他們。

 

冷靜之後忘記講道理了,這樣可以嗎?

基本上,越小的孩子,後續溝通的時間盡量不要隔太久,因為孩子的記性不夠好,無法將現在溝通的內容與之前的經驗連結起來。講道理的步驟不能被忽略,但不一定要在當下立刻溝通,因為當時孩子的情緒可能還很強烈。

你可以選擇在當天的另一個時段,比如說睡覺前,再回去討論早上發生的事情。不過,不要拖到隔天才討論,因為孩子可能已經不太能理解那件事了。建議還是要在當天完成喔。

如果你覺得現在情況已經平靜了,就不再去多做解釋和說明,當下次發生同樣的狀況時,孩子可能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會被禁止,或者為什麼自己會感到不開心。因此,即使當時事情已經平息,也應該抽出時間來和孩子解釋清楚,幫助他們理解和學習。

 

大人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

3歲以前的小孩,大部分的情緒都需要大人來幫助消化。因此,大人的情緒管理更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失控的往往是大人而不是小孩。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保持理智,基本上就很難處理小孩的不理智行為。

1.覺察情緒

當情緒來襲時,應該覺察並了解自己的情緒。這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有時候,生氣的原因不一定是孩子的行為本身,有可能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繁忙、個性急躁或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例如習慣用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小事只是引發情緒的導火線。

因此,大人需要經常自我覺察,檢視情緒的根源,避免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透過情緒的自我覺察,也可以更有效地減少情緒爆發的頻率,促進更加平和的家庭氛圍。

2.與自己對話

不要壓抑情緒,就像我們不應壓抑孩子的情緒一樣。壓抑情緒只會導致更強烈的反彈。因此,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可以找個冷靜的角落,與自己對話。

對自己說「我現在很生氣,對什麼事情很生氣。」「生氣會長皺紋、會變老喔!不要生氣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負面情緒卸掉。

有些人會選擇聽音樂、做家務、洗澡、深呼吸或做伸展運動來放鬆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有助於快速恢復平靜,進而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情緒管理,父母是榜樣

家長比孩子更需要學習如何處理情緒,尤其在孩子學齡前階段,因為這是教導孩子處理情緒的重要時期。參加講座或閱讀相關書籍,提升自己的耐心和理解能力。家長能夠冷靜、理性地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孩子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學校跟在家裡是不一樣的人?

孩子在學校和家裡可能會表現得完全不同,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特別是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在學校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為他們可能感到害怕或者不確定該如何表達。這種壓抑的情緒往往會在回到家的時候釋放出來,因為孩子相信家人能夠接住他們的情緒。

爸媽應該理解並接受這種情況,不必過於擔心,這是孩子情緒發展的自然過程。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在家發洩情緒的機會,教導他們更好的情緒調節方式,幫助他們找到緩解情緒的方法。

這種情緒調節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孩子在家中更好地處理情緒,也能讓他們在學校遇到類似情況時,更容易表達出來。當孩子在學校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的整體學習和生活體驗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健康。

 

處理孩子情緒,常見錯誤觀念

在現代育兒中,家長常常面臨孩子的情緒問題,但許多人選擇以隔離或忽略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情緒的處理應該被視為一門重要的課題,而不是草率地壓制或忽略。

1.隔離與忽略

許多爸媽會選擇讓孩子面壁思過或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因為家長不敢罵、不敢打,最後選擇忽略。但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情緒是一種罪惡,從而導致他們壓抑自己的情緒。

2.打罵孩子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出負面行為時,為了展現自己的管教權威,會直接打罵孩子。這種處理方式是最差的示範,被打罵的孩子只會更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壓抑的情緒可能以其他負面行為發洩出來。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行為才有對錯。因此,允許孩子表達情緒是必要的,但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表達方式,例如可以生氣,但不能丟東西或傷害他人。

 

正確引導孩子情緒,理解與引導是關鍵

處理孩子的情緒需要理解和接納,而不是忽略或壓制。通過引導行為和避免過度吼罵,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健康地表達和管理情緒。

1.理解和接納

情緒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教育他們如何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和管理情緒,而不是直接壓制或忽略。

2.避免吼罵

當家長吼罵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會陷入更加嚴重的情緒反應,這並不能幫助他們學會管理情緒,反而可能讓情況更糟。

3.行為的引導

只處理不當行為,而不是情緒本身。家長應該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同時讓孩子明白,情緒的表達是正常且被允許的。

 

什麼時候應尋求專業協助?

孩子的情緒問題常常讓家長感到焦慮不安,但不必過度緊張。吳怡璇治療師表示,「目前看到的情緒狀況,大部分都不是真的問題,而是發展會面臨的過程。」

情緒控管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練習和指導。學齡前是情緒教育的開端,而小學階段則是更為關鍵。因為此時孩子的社交環境變得更複雜,需要更成熟的情緒處理能力。

孩子的情緒問題多數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與他們的大腦發育程度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幫助孩子更快學會情緒控管。家長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表達情緒,可以避免孩子被困在負面情緒中。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更有效地處理情緒問題。

 

雖然大部分情緒問題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情況下,專業的心理輔導或治療仍然必要。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伴隨發展遲緩、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建議家長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的評估與治療,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

延伸閱讀:小孩愛鬧脾氣、難以安撫?治療師:「不要怕孩子哭!」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雙寶阿木 吳怡璇

治療師雙寶阿木

 

 

 

 

 

 

 

 

吳怡璇(治療師雙寶阿木)

兒童職能治療師

專長:兒童發展/感覺統合/發展評估/親職講座

著作:孩子陪就對了!0-6歲有效陪伴法!科學育兒×感統遊戲×情緒教養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