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我最愛的父母,這是一篇寫給你們的內心話,以前我是叛逆的小孩,但,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希望讓您們看到我.....。
站在小孩的位置上,我們討厭爸媽幫我們做決定,但我們受傷時,爸媽卻是一路陪著我們度過難關,親子關係中的愛恨糾結,究竟該如何打破,以促進良好的互動關係呢?
每個父母在教導孩子時,都會設限與指引方向,無非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希望他們不要重蹈覆徹的走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畫面,一切都是愛與保護著我們的孩子,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阻饒了孩子的發展空間,也因為過多的保護,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產生了裂痕,漸漸地疏遠了彼此。
我們要在彼此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樑」,一方面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必要時,又能夠給予彼此之間交流的機會,孩子要的是尊重與傾聽……
常常父母會說:「你過來一下、我跟你說你應該怎麼做最好」,其實當下,這就成了一種命令,孩子自然會對我們產生強烈的抵抗性,但是換成,寶貝 我有一些想法想跟你討論,或是 寶貝 你可以過來一下嗎? 搭建彼此雙方的尊重,讓孩子認定我們是他們的好朋友,試試看以下的方式:
態度溫和且堅定
引導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給予鼓勵與正向支持,多說「你可以…」,少說「你不行…」
懲罰只會帶來短暫嚇阻,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創造行為結果的實際體驗,讓孩子做中學,也學會自我負責
爸媽們試著先聽聽看寶貝們的想法吧!先別急著下判斷!當孩子需要我們時候,我們要先傾聽,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他目前是不是處在一個害怕不敢說實話的狀態,若是我們先帶入自己的觀點,看待孩子,孩子自然會有抗性,便會說出,我不需要你們的話語,行程彼此之間的障礙。
我們常常在溝通時,慣以『你』為開頭,這會使雙方在溝通上,產生摩擦,試著用『我』來表達自己想法,如:天氣冷的時候,寶貝你有多穿點外套嗎?沒多穿外套我會擔心。
在親子關係互動中,我們常因為自己的生活型態方式,卻忘了孩子是聽不懂我們所要表達意思,導致前後的傳達的資訊前後矛盾,試著換成能理解的語言,並且確認孩子當下是否能清楚地知道,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避免孩子認知超載。
當孩子哭鬧時,他需要的是當下被重視的感覺,以及父母在旁的陪伴,要讓孩子成為有責任跟擔當的狀況,必須要給他們歸屬感與被重視感,他們變會肯定自己,大膽展現出自己內在的自信,更能夠與父母成為行隱不離的好朋友。
面對教養,我們都是互相學習與成長,面對孩子的特性,試著了解他、親近他,身為父母的我們,更需要給予自己鼓勵,畢竟,孩子的心中,他們要的是能夠傾聽他們、理解他們的父母,讓孩子成為我們心中最好的朋友,一切以溝通作為橋樑基礎,才能夠真正陪伴孩子成長。
撰文\陳莉婷 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
現職:心理師在酒館聊秘密
專長:自我探索與個人成長、情緒與壓力調適
關係探索(人際、原生家庭、伴侶、親子)、兒童及青少年諮商
親職教養、女性心理健康、悲傷失落輔導與自我療癒
職場生涯探索、自信心議題、外貌焦慮議題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 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 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