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父母不要做仲裁者,而是聆聽者!前主播帶著好奇與提問 正向教養化解手足爭吵

「父母不要當仲裁者!」正向教養講師竹幼婷分享這條鋼鐵戒律。因為公平是非常主觀的感受,當父母帶著一股「我來裁判」的氣勢介入手足紛爭,怎麼評判都會有個孩子覺得不公平,註定傷害親子關係。
 父母不要做仲裁者,而是聆聽者!前主播帶著好奇與提問 正向教養化解手足爭吵

 

「你等我一下喔!」訪問當天適逢芬蘭的國定假期,正向教養講師竹幼婷的兩個學齡前的兒子留在家中。結果,剛進入採訪主題沒多久,一個稚嫩的男童聲線出現在背景音,聽起來是兄弟倆為了玩具而起爭執。 

竹幼婷中斷訪談,不疾不徐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核對雙方的需求,再問他們接下來想怎麼做,然後再覆述孩子的決議,達成共識,男童退場。前後不到1分鐘,在眾多家庭可能引爆烈焰的火苗,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彈指熄滅。 

 

竹幼婷過去從事緊湊快速的新聞工作,6年前卸下鳳凰衛視主播、節目主持人頭銜,揮別中國10億收視人口的舞台,隨丈夫工作、帶著年僅1歲的大兒子旅居芬蘭,並在這個多年蟬聯全球最幸福的國家迎來二寶。儘管置身在遙遠的北歐,但是她仍積極經營華人社群媒體,因分享對芬蘭的政經觀察、教養文化而擁有百萬粉絲,去年更取得正向教養講師證照。 

 

父母切勿主觀判斷 而是聆聽 

「父母不要當仲裁者!」竹幼婷劈頭就分享這條鋼鐵戒律,因為公平是非常主觀的感受,當父母帶著一股「我來裁判」的氣勢介入手足紛爭,怎麼評判都會有個孩子覺得不公平,註定傷害親子關係。 

「爸媽最需要擔任的角色,是聆聽者。」竹幼婷表示,所有的爭吵都是自來於情緒接收的不對等,孩子發生爭執、跑來找大人時,只要請雙方好好地說出各自的委屈,爸媽誠懇聆聽、接住雙方情緒,火藥味就會消弭大半。等到孩子情緒退卻,再引導雙方提出能達到共識的解法。 

如果孩子就是期待爸媽提出仲裁呢?裝傻吧!竹幼婷會跟孩子說:「你們的想法跟感覺對我來說都很重要,但媽媽現在想不出該怎麼做比較好,我們先把玩具放旁邊、休息一下好嗎?如果你們想繼續玩,那可以怎麼做呢?」她觀察,若孩子很想延續共玩時光,就會努力動腦、拋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做法。 

不過,大人在聆聽的過程,常會受到孩子爭相哭鬧討拍的情緒牽動,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出手打人,爸媽更容易怒火衝腦,急著「處理」動手的人。 

 

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是關鍵 

竹幼婷認為,孩子之間一言不合變成動粗,其實也很正常,尤其是語言能力較弱的一方,特別容易出手,「因為他沒招了嘛!」假設是哥哥打了弟弟,竹幼婷會先確認被打的弟弟有沒有受傷,再回頭關心動手的哥哥,先不急著評斷打人的動作,帶著好奇問他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生氣呢?」 

當爸媽真誠的好奇、平靜的詢問,通常在孩子說出情緒後就會平復不少,父母可再引導孩子思考,「打人的行為,有達成你原先想達到的目的嗎?」通常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可以帶著孩子進一步討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做法。 

 

抱持記者好奇追問的精神 

不過,跟小孩聊天並不容易,因為他們會天馬行空地岔題。竹幼婷建議:「重點是不評價、要發自內心的好奇,就像我以前主持節目、也會遇到難纏的受訪者,難道就放過他了嗎?不,好好提問,就有機會貼近他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竹幼婷的經驗是,這樣陪伴同理的過程走過幾次,兄弟達成共識的速度會愈來愈快(記者實證僅需1分鐘),動手情況也會隨之減少。更有價值的是,孩子學會調解他人紛爭的技巧。 
 

竹幼婷就分享了日前自家發生的衝突,不過,這次是發生在夫妻之間。有天她因為某件事情安排不妥,對著老公說話的語調「稍微揚起」。 

「等等,你們冷靜喔!」只見7歲的大兒子咚咚咚跑來跟前。 

「來,媽咪,請你可以告訴爹地你有什麼困擾嗎?」大兒子先對怒氣較滿的媽媽問道。 

「我現在不想講話。」還在氣頭上的竹幼婷只擠得出這句話。 

「好。爸爸,媽咪他現在不想講話,那你呢?要不要告訴媽咪你有什麼問題呢?」孩子轉頭去關懷爸爸。 

「沒有問題。」老公緩頰回道。 

至此,孩子介入調停的姿態,不禁讓竹幼婷笑了出來,孩子也接收到氣氛稍為緩和的訊息。 

「你們都覺得沒有問題,那是不是可以不要生氣了呢?」於是兒子饒有深意、用著奶音勸說著,成功化解爸媽間一觸即發的衝突事件。 
 

孩子不帶評斷介入、沒有批評媽媽吼爸爸的行為,而是帶著好奇詢問爸媽各遇到什麼問題,完全複製平日大人的言行,「這表示我們家的氣氛處於正向循環,我想,我應該是真的有教對吧?」竹幼婷欣慰的說。 

延伸閱讀:手足爭吵是父母的最大修羅場,3招化解手足競爭意識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