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檢查可以確保母嬰健康、預防風險、做好生產準備,因此定期去做產前檢查,對媽媽和寶寶都非常重要。
1. 保障母嬰安全
產前檢查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媽媽的身體狀況,比如血壓、血糖,還有就是看看寶寶在肚子裡是不是健康成長,這樣我們如果發現什麼問題,就能及時處理。
2. 提早發現問題
有些孕婦可能會有孕期高血壓或糖尿病這樣的情況,這些都是需要特別關注的。產前檢查能幫我們早點發現這些問題,給孕婦適當的建議和治療,確保孕期平安。
3. 做好生產準備
產前檢查不只是在檢查身體,還會提供孕婦們很多有用的資訊,比如怎麼吃得健康、怎麼保持適當的運動、準備分娩等等,讓孕婦能更好地準備迎接新生命到來。
孕媽媽拿到孕婦手冊後,接下來就是要定期產檢,而產檢時要先知道公費vs自費產檢差在哪,底下把兩種產檢差異列出。
公費產檢意思就是由健保局補助,部分項目免費或可用較低價來檢查,目前台灣公費產檢有14次,包含貧血、妊娠糖尿病、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等等。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台灣公費產檢項目包括了基本的身體檢查、血液檢查、超音波等,旨在確保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公費產檢例行檢查項目,大致上會有會有問診、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這3大項目。
本胎不適症狀如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體重、血壓、胎心音、胎位、水腫、靜脈曲張等。
尿蛋白、尿糖。
自費產檢就是指在懷孕期間進行的那些產前檢查,這些檢查不是由健保或政府補助的,所以需要自費檢查。換句話說,就是除了健保給付的基本檢查之外,如果你想要做更多或更詳細的檢查,比如高層次超音波(3D或4D)、基因篩檢之類的,這些通常是需要自己付費的。
自費產檢的好處是,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和偏好選擇更多元的檢查項目,有些媽媽可能會覺得這樣更安心;但缺點就是得自己負擔費用,有時候這些檢查的費用可能不便宜。
自費產檢項目很多,檢查費用實際會依每個醫院或診所不同。至於自費產檢一定要做嗎?其實依每個孕婦的狀況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但一般大家都認為以下幾個是必做項目:
唐氏症篩檢
妊娠糖尿病篩檢
懷孕20到24週的胎兒異常篩檢
高層次超音波
至於其他的自費產檢項目,就要看你自己的經濟情況和健康狀況來決定了。每位孕婦的情況不同,需要的檢查項目也會有所差異,建議在可與醫生詳細討論是否要做這些自費項目。
產檢需不需要空腹,其實要看你要做哪些檢查。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產檢,像是超音波這類,是不需要空腹的。但如果你要做的是血糖檢查或某些特殊的血液檢查,那醫生可能會要求你空腹,這樣結果會更準確。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預約產檢前先問一下醫生或醫院,看看你這次要做的檢查需不需要空腹。這樣你就能有個準備,不會到時候手忙腳亂。
如果產檢發現有異常,首先不要太緊張,異常可能只是需要進一步的觀察。這時候,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給你建議,可能是做一些額外的檢查,比如更詳細的超音波、血液檢查,或者是其他專業的檢測。
重要的是要跟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異常的具體情況和可能的原因。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給出建議,比如調整生活方式、飲食、或者是需要特別的醫療照顧。
1. 保持冷靜
首先,孕婦和家人需要保持冷靜。當聽到異常消息時,可能會感到驚慌和不安,但冷靜思考是重要的。
2. 與醫生討論
與醫生進行詳細的討論,了解異常的性質和程度。醫生將提供有關該狀況的訊息,包括可能的原因、治療選擇和預後處理方式。
3. 尋求專業建議
根據醫生的建議,尋求專業建議和意見是關鍵。可能需要與兒科醫生、外科醫生、遺傳醫生或其他專科醫生討論情況,以確定下一步的行動。
4. 制定護理計劃
與醫療團隊合作,制定一個適合孩子的護理計劃。這包括手術選擇、治療時間表和後續護理,確保孩子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5. 心理支持
當孩子出生時,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可能會需要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或支持團體合作,以應對情感壓力和擔憂。
瑜芹醫師提醒,產檢有異常先不要緊張,保持積極、正面態度,和醫生討論後續處理建議
自費產檢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主要看個人的健康狀況和經濟能力。公費產檢已經包含了大多數基本和必要的檢查,能夠確保孕婦和胎兒的健康;但如果你有特殊的健康顧慮或家族病史,或者想要更詳細的檢查,可以考慮自費項目。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求,與醫生討論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别忘了,每位孕婦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所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檢項目才是最重要的。
撰文/張瑜芹 醫師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專長:產科、產檢、胎兒超音波檢查、完整生育諮詢與醫療指引、經痛、月經異常、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骨盆腔發炎、外陰部囊腫發炎等
經歷:台大醫院婦產科總醫師與住院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會員、Leslie Howard 骨盆瑜伽講師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