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 需要長時期和多面向的努力

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WPR)於2023年的調查顯示,台灣人民的智商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日本。然而我們新生兒的死亡率卻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每1000個新生兒就有2.8個無法存活到滿月,更有4.5個有可能在5歲之前死亡,在亞洲遠高於日本和韓國。
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  需要長時期和多面向的努力

 

早產兒的比例越來越高  成為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

新生兒死亡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其次是先天性器官結構和染色體異常。台灣由於社會發展的結果,婦女生育年齡顯著上升,人工生殖和多胞胎懷孕的個案數也隨之增加,這些都是早產的危險因子,結果就是在越來越少的新生兒當中,早產兒的比例越來越高,無可避免的,這些孩子隨著組成了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

看著這些原來都該是天選之人的寶寶因為周產期病變而發生的傷亡,不僅是家長的痛,也是我們相關的醫療端和政府衛生單位所要竭力防範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高危險姙娠孕婦生產的場域在醫療量能上是否有能力提供妥的善照護?母親連同寶寶是否有資源能協助轉診到能力等級足夠的醫療機構生產?這些都是關係到新生兒預後的重要因子。

 

醫界政府齊合作 提高寶寶存活率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秉持善盡醫療專業和社會責任的立場,於去年(2022)3月召開了第一次「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共識會」,建立了一個平台供醫療面和政策面協商對話,以達到善用國家資源、有效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和鞏固兒童健康基石的重要目標。

當然影響兒童健康或死亡的因素非常複雜,也需要長時期和多面向的努力;因此今年(2023)擴大會議規模,由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及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共同舉辦「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衛福部長親到現場,點出新生兒3大死因為「遺傳、基因及染色體突變」、「早產」、「意外」。遺傳基因方面的死因,可由產前檢查提早發現而避免,早產可由完善的醫療經驗控制,而嬰兒意外不外乎與趴睡、窒息或者照護不善有關,應加強宣導新生兒照護守則。期望透過醫界和政府一起合作,長久擔當國家幼苗的保育員,不但要讓每個寶寶都能存活,而且是健康完整的存活。

 

圖片來源/PHOTOT-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