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防疫懶人包

寶貝反覆發燒好苦惱!破解發燒迷思,居家照護法

國內疫情尚未停歇,孩子毫無預警的發燒絕對是最讓父母手足無措的事。更遑論最近兒童重症個案頻出,本土也已出現多系統炎症徵侯群案例。小小孩表達能力不足,是否確診、症狀的嚴重程度全賴父母觀察。家長們惟恐在家觀測不當、照顧不周,影響孩子一生。醫師詳解居家照護準則,讓爸比媽咪們不用手忙腳亂!
寶貝反覆發燒好苦惱!破解發燒迷思,居家照護法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

發燒是身體對抗外來物時的免疫反應之一,通過體溫的升高增強升免疫力,加速病原的清除。但導致發燒的病源難以通過臨床症狀輕易區分,引起父母憂慮。

未滿3個月新生兒發燒,切勿居家照護!

一般而言,感染新冠肺炎後的體溫超過攝氏41度比較危險,若幼兒發燒程度不嚴重,基本上可以先居家照護。但臺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錫洲醫師指出,新生兒族群並不在此列。小於3個月的新生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並不見得會出現發燒的症狀。陳錫洲醫師指出,發燒症狀並非唯一參考的指標,活動力、食慾以及呼吸頻率 也是需要注意的症狀。

以新生兒的情況而言,快篩或PCR篩檢陽性雖沒有症狀但不代表就是健康,因免疫系統的不成熟而未發揮作用,讓確診新生兒面臨的風險更高,除了未滿3月的新生兒,在3~6個月的小嬰兒也需要多加注意。因為新冠肺炎的病情進程變化莫測,可能突然急劇惡化,也可能併發敗血症等疾病。因此,陳錫洲醫師提醒家長,一旦新生兒篩檢呈現陽性,請立即送醫,無論是否發燒都不建議在家自行觀察處理。

兒童確診發燒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

延伸閱讀嬰幼兒疫苗7/21開打 爸媽必須知道的5件事

孩子持續發燒要就醫嗎?家長須知的十大觀察指標

小孩發燒達39~40度,父母往往會猶豫要不要立即送醫,擔心自己判斷錯誤,延誤送醫時機;或惟恐小孩燒壞腦袋。對此,陳錫洲醫師解釋,發燒並不會燒壞腦子,除非演變成腦炎或腦膜炎、或發燒誘發免疫失調而引起的細胞素風暴進而損害腦與其他器官或因神經系統發炎導致腦壓太高等情況發生。醫師進一步說明,不管是由新冠病毒感染或其他病原體感染引致的發燒,精神活動力是判斷的重要指標。此外,父母也要注意孩子是否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熱痙攣、急性胃腸炎、肺炎等症狀。心肌炎與呼吸窘迫症雖不在多數,亦不可忽略。由於大部分併發症的前驅或潛在症狀初期不易區別,一旦孩子出現下列十點徵兆,建議帶孩子到急診就醫,接受詳細評估、診治。

1. 持續燒無法降至39℃以下有超過三天之久

2. 食慾明顯不佳或持續性地嘔吐或嚴重腹瀉

3. 呼吸急促,只要孩子呼吸比平時急促或費力就要注意

4. 異常的哭鬧

5. 間斷發燒超過五天以上

6. 出現痙攣

7. 言語、情緒溝通表達出現異常等

8. 異常頭痛,對一般止痛藥物反應不佳或逐漸加重

9. 肢體協調、平衡、力量等出現異常

10.異常盜汗,肢體冰冷或唇色異常

恢復期也要小心警惕,小心多系統炎症徵侯群上門

兒童多系統炎症徵侯群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

「兒童多系統炎症徵侯群 (MIS-C)」是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確診兒童痊愈後免疫系統仍受病毒感染後的後續免疫干擾,產生不適切且不必要的發炎反應,因而攻擊身體多重的器官。症狀一般發燒在感染新冠肺炎後的2-4週(或3-6週),基本上會出現超過24小時發燒合併多重器官系統的發炎症狀。如:類似川崎氏症的皮膚黏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或心衰竭)及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 (如意識混亂或敬攣等)、凝血功能異常 (容易出血或血栓等)、呼吸症狀等(如肺功能受損等),甚至有的病童會併發休克而有生命危險。陳錫洲醫師表示其發生率,在歐美國家被感染的兒童裡約為千分之三至萬分之三不等的發生率,主要發生於2歲以上兒童族群,而高峰期主要在學齡兒童,但台灣數據尚未明確建立。儘管概率不高,但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珍寶,因此當孩子確診後6週內持續發燒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異常頭暈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評估。

延伸閱讀嬰幼兒長新冠性格大變:化身不會說話的暴躁小怪獸、突然猝死…

用藥是為了舒緩不適,不可過度使用!

寶貝熱度一上來,家長們就忙著用退燒藥抑制溫度。對此,陳錫洲醫師也提醒,發燒是身體的免疫防護機制正在作用,可以促進先天免疫能力,幫助身體對抗病毒或細菌的入侵或抑制病毒的複製。因此,退燒藥可以用來緩解發燒的不適,但過度使用反而會使孩子體溫過低、降低身體免疫力。基本上,當孩子體溫介於37.5~38度間,孩子也沒有不舒服,就不用急著退燒;若有不舒服,可先用溫水澡物理降溫。如果孩子燒到38.5~39度,可以使用安佳熱糖漿(粉紅藥水),一般用藥間隔為4-6小時;溫度較高可以用藥效較快的依普芬口服懸液,若一直無法退燒,則可以使用非炎肛門栓劑,一般用藥間隔為8-12小時。

藥物同時疊加使用,恐有用藥風險

萬一用了藥物一小時後溫度還沒降下來,可以考慮再使用其他退燒藥。但陳錫洲醫師提醒,藥物不可同時疊加使用,至少必須間隔一小時。此外,當孩子發生不同症狀或同一症狀並未得到明顯緩解,家長有時會出於擔心反覆就醫,從而產生重複同樣/相同療效藥物的用藥困擾。若有以上情況,請家長在看診時主動提出並與醫師詳細討論,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風險。至於嬰幼兒及學齡兒童——尤其是新生兒使用藥物(如:退燒、腸胃藥等),為安全計,仍應經過合格的兒科醫師開立處方或與醫師討論。

適度補充水分、適時陪伴,給予孩子安全感

陳錫洲醫師補充,退燒的關鍵在於水分的補充,因為發燒時身體的基礎代謝需求量大,若沒有補足水分卻急著退燒,小朋友可能會脫水、電解質失調。若孩子咳嗽嚴重或腸胃不適導致進食不佳,可以少量多餐,減少攝取不易消化的醃製肉類食物或高溫油炸的食物,以清淡飲食為原則,如:粥糜加入少許鹽巴。

此外,孩子胃口不佳不必勉強進食,惟必須補充足夠的水與電解質,避免孩子脫水,進入虛弱狀態。至於奶製品應視孩子的消化狀況適度給予,否則可能增加脹氣導致不適的效應。而以母乳為主要食物的新生兒,發燒可能導致攝入狀況不佳,因此還是建議到醫院就醫。

兒童確診居家照護、陪伴

陳錫洲醫師表示,居家照護發燒的寶貝,最重要的是評估孩子的精神活動力、睡眠品質與飲食狀況。同時適度地陪伴,讓孩子能夠安心對抗病毒。發燒是身體對抗外來物時的免疫反應之一,通過體溫的升高增強升免疫力,加速病原的清除。但導致發燒的病源難以通過臨床症狀輕易區分,引起父母憂慮。

延伸閱讀女星確診隔離8天 小孩哭喊以為媽離開了!家長確診時怎麼辦?

陳錫洲醫師

▲ 臺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陳錫洲醫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2年7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雁

諮詢/臺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陳錫洲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院醫學博士
經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小兒學科教授
           曾任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院長
現職臺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臺灣小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部主任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小兒學科教授

照片/Photo AC(※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