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請給孩子們足夠的正向安撫

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是需要被注意、肯定的,尤其是現在小孩所背負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只課業要顧好,還要學一堆才藝,這時父母給予的稱讚會讓孩子覺得被愛著。
請給孩子們足夠的正向安撫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OK」的(所有人都值得存在於這世上,不分貴賤、種族、性別、宗教或其他個人特質),因此每個人也都是有需要且必須被鼓勵的。

當孩子長期無法獲得足夠的正面肯定或「安撫(stroke)」時,他/她勢必會為了生存而開始尋找負面安撫,以滿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注意、被關心、感覺自己在某方面有用處等)。有些情緒困擾的核心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一個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正向安撫。

Free 棕色的嬰兒背帶和白色外套的小孩的女人 Stock Photo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包巾包法、哄睡祕技大公開!嬰兒室護理長教你正確安撫寶寶

 

在台灣現今的國民義務教育體制中,尤其是愈年幼的求學階段,孩子們被設定為必須樣樣都學且樣樣都好,因為多數家長與老師最重視的,恐怕還是孩子整體的學科成績表現,甚者可能還會再多要求能夠勝任幾項才藝能力。只要有一部分學科的成就表現不理想,孩子的整體成績一定往下掉,就算某些科目的程度優秀,在現今的價值觀中,孩子很可能仍被視為具有某種缺陷、不夠完美。

從溝通分析理論看來,這樣的處境可能會讓孩子們接收到「不要做你自己」的禁令(injunction),伴隨著為了生存而展現「要討好」的驅力(drivers),兩者的組合達到一個恐怖平衡。然而能夠樣樣都強、事事都優秀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因此多數人很可能就此長期受挫,進而提高了發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的風險。

得不到正向肯定的孩子,可能轉而尋求較為負向的安撫,例如:

1. 挑戰權威

2. 被動不配合

3. 從事高風險或較刺激的活動

4. 輟學或翹家等

延伸閱讀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

 

這種狀況的解法就是:

父母們避免再給孩子強烈且過度的負向安撫

例如:貶低、責打、侮辱、限制自由、處罰等

盡量努力維持提供無條件的正向安撫

例如:不論你的(學業或品行)表現如何,爸媽都是愛你的,但是我們希望你能夠努力面對並改善目前的困境。

當孩子獲得了足夠的正向安撫,通常這些情緒或行為問題也就得以慢慢改善。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不會刻意去傷害他們的心理。只是過去在學校裡並沒有通識課程教大家怎麼教養孩子,每個人幾乎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做父母的」。但願溝通分析理論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參考架構,幫助大人們了解該如何善待孩子們。

延伸閱讀剛好的稱讚、剛好的管教,剛剛好的教育方式 ~「自我肯定感」教育,從9個月開始

 

本文章轉載自《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