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這個畫面。在產前,親友聚會、送禮物給準媽媽的 baby shower 派對上,每個客人、不管是平輩朋友,還是經驗豐富的長輩,都像權威一樣送上一句「我跟妳說喔,一定要⋯⋯」、「妳還要請育嬰假?」、「妳回去上班時,千萬不要⋯⋯」、「小孩子不能⋯⋯」、「集乳不可以⋯⋯」、「帶小孩時妳要記得⋯⋯」而且這些意見還常常相左,讓新手爸媽非常無奈。
這是美國知名的喜劇演員施蕾辛格(Iliza Shlesinger)最近為集乳器廠商 Willow 拍的廣告,也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因而引起討論。
施蕾辛格在影片中,表情充滿困惑與壓力,這場準媽媽派對,讓扮成皇后、坐在寶座上的她、也就是主角,一點都不快樂。結尾是,她的另一個自己跳出來,說她可以有自己的方式育兒,不只包括怎麼餵母乳、使用集乳器,也包括怎麼當媽媽。
施蕾辛格在新聞稿中為媽媽們發聲,不管是懷孕、還是如何教養小孩的各種忠告,雖然都出於好意,但真的無助於支持媽媽們。她希望大家也能像影片一樣,看到從媽媽出發的角度。
的確,從新生兒到幼兒的父母,都應該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同時也設定自己的育兒界線,因為這段時間就是最多人會給他們各種建議或壓力的時期。
延伸閱讀:為什麼誰都可以教媽媽養小孩?
設立界線對於新手父母特別難。因為他們過去沒有相關的經驗,親友也會很熱心地想要幫忙、貢獻經驗,而且有時新手爸媽也真的需要求救。但隨著孩子成長,這一路要經歷的挑戰還不少。例如,當孩子不想被別人抱抱、或跟大人說話時,就會有人要「教」孩子或父母要大方,或說「這有什麼關係」。
有些大人也會不明究裡得,要小孩放棄手中握著、或他們很想要的事物,或硬要塞給孩子不喜歡的東西。有時小孩明明已經吃不下了,還是會被旁人繼續餵食、被強迫清空盤子,不然就會被批評浪費、或威脅他們以後會怎樣。父母還會想到,如果拒絕別人的建議、好意,或是太認真地對他們說明,是否會傷害到對方,或是顯得好像自己很不識相、不會帶孩子。
這部廣告片,掀起了設定育兒界線的議題。綜合來自美國《父母》(Parents)雜誌的幾篇文章與 Willow 的建議,爸媽們可以這樣為自己設定界線,清出一方讓自己作主的育兒空間:
請教有經驗的親友,的確是簡單又方便的做法。但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爸媽要先靜下來,釐清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或需要什麼樣的幫忙。也先做些研究,了解可能的選項與優劣,再請教專家或親友實際的經驗,做為參考。
剛決定要設定界線的父母,可能會發現,自己經常不自覺地說 Yes,而且說得很快,沒有花時間消化別人的要求或建議是什麼。下次遇到別人主動給建議、幫忙、或是邀請去哪裡做什麼事時,可以給為自己先爭取一些時間,像是回答「讓我想一下」、「我明天再讓你知道」,以便有時間仔細思考,自己所問的、和別人提議的是什麼,用是否與自己的需求一致的角度來回答。
當父母已經想清楚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的建議與事物,可以平靜地向對方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原因。當然,也要面對對方熱心被拒絕後的失落感。例如,在疫情中,很多父母面對要帶孩子聚會的邀約,總是提心吊膽。其實可以明確地告訴對方,因為孩子還沒有打疫苗,所以一直很小心地避免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
像這樣,爸媽可以針對常見、或預先知道的情境,在面對人情壓力之前,就先準備好說法,讓自己更有信心地說出來,也就不用一直擔心,屆時不知道要怎麼說、不知道情況會變怎樣。
延伸閱讀:8成父母都想知道!嬰幼兒生活照顧,爸媽最常問的7個問題
爸媽可能會擔心,拒絕別人的建議、邀約、物品,會覺得不好意思。那麼,就習慣這種不好意思吧,也不要把覺得不好意思的程度,擴大解釋成拒絕別人是對或錯。不然,要怎麼安然地設定界線呢?
不妨把這種怕不好意思的感覺,詮釋成自己正在突破舒適圈,做過去沒做過的事,經歷過後,這種感覺就會隨著時間漸漸淡化。
有些場合,特別容易讓父母不想面對或想要逃離,例如,恰好有多話、愛比較或好為人師的親友出席的聚會。那麼,就在其中先找找有什麼比較安靜、或是可以閃躲的角落,即使是洗手間也沒有關係。這樣,小孩開始吵鬧、或是你覺得不舒服時,就有個空間可以靜一下。而且,知道有地方可以迴避,也會在聚會中降低自己的壓力。更不用說,小小孩是最好的藉口。受不了七嘴八舌或是覺得不舒服時,可以說,孩子有點狀況,需要出去走一走、靜一下再回來。
爸媽要了解彼此的界線以及原因,才能形成強有力的疆界,一起守護。尤其在遇到對方的家人時,才能互相合作,避免一方想要打圓場地說「喔,沒有關係呀」,變成矛盾的豬隊友。
如果夫妻有很多歧見,雙方可以提出自己最重視的事情,由此開始形成共識與合作。例如,如果不喜歡另一半大家庭的成員都要輪流抱孩子,那就先想好另一半要怎麼說、怎麼解釋。像是,不要那麼多人都抱他、不要讓孩子的穿著裸露太多與人接觸的部分、或是用背巾把孩子抱緊一點,說很難解開把孩子抱出來。
資料來源:Parents-Iliza Shlesinger訪談、Parents-新手父母篇、Willow、PRNewswire
延伸閱讀:沒有界線的跟隨、尊重孩子,會成為他學習獨立的絆腳石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資料來源:Parents-Iliza Shlesinger訪談、Parents-新手父母篇、Willow、PRNewswire
照片來源/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