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防疫懶人包

疫情期間,帶小孩看醫生前、中、後這樣做!

疫情期間,帶小孩進出醫院診所看病總是令爸媽們猶豫再三,究竟要注意哪些事情?哪些狀況或症狀出現時,一定要看醫生?嬰兒外出要不要戴口罩?
疫情期間,帶小孩看醫生前、中、後這樣做!

 

全球飽受COVID-19之苦,許多人說:「疫情期間,非必要盡量少去醫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小兒科李逢卿主治醫師認為,「非必要少去醫院」,其實指的是必須改變過去的就醫習慣,盡量不要只是一個噴嚏或類似清喉嚨的咳嗽,就跑去醫療院所要求就診,造成醫療人力與資源的不足;但是,如果真的已經發生身體不適現象,仍舊建議必須盡早就醫治療,不必因為害怕疫情而忌諱就醫。

以小孩來說,「只要有發生呼吸喘、費力,且聽見有喘鳴音、食慾明顯下降、日常活動力變差」,父母就應該立即就近帶孩子去具有兒科專科醫師的醫院或診所就醫求診。

小孩生病,什麼時候要去醫院?

‧ 新生兒~4個月以下的嬰兒

當小孩的身體發生任何異常不適,包括:發燒、咳嗽、噴射狀吐奶、腹瀉等症狀,皆應立即去具有兒科專科醫師的醫院就醫治療。

‧ 4個月以上~6歲左右的嬰幼兒:

倘若沒有合併其他症狀的發燒,卻突然伴隨痙攣;或是雖然沒有發燒,卻發生呼吸急喘、嘔吐不止、或痙攣等症狀,建議立即送去具有兒科專科醫師的醫院急診處就醫。

若是孩子的食慾不受發燒影響,燒退時活動力如常,父母倒是不必太緊張。發燒時,可以先在家中讓小孩服用常備的兒童退燒藥水(應注意藥品效期,並按照之前醫師開立的劑量服用),並讓小孩多喝水,居家觀察1~2天疾病的變化、或有無新的症狀產生,再決定是否就醫。 

李逢卿醫師也特別強調,有一些例外情況必須特別注意:「如果有發燒、喘等症狀,或是家裡有COVID-19的確診者或接觸隔離者,或是家中成人有群聚或疑似感染者,千萬不要抱持僥倖的心態,一定要就醫,並誠實告知接觸史、並攜帶小孩一起接受篩檢檢查」。快篩或核酸檢測不分年齡,如果有需要,新生兒也可採檢是否感染COVID-19。

延伸閱讀:有些疾病,只有次專科才能檢查!一次搞懂14個兒童次專科在看什麼

疫情期間,小兒看診要注意哪些事?

‧ 看診前:

如果並非急症,帶小孩看病前,父母應該先了解前往醫院的最新就診規定(規定可能會隨著國內疫情變化而隨時更新),做好提前預約,並以就近就醫為原則。應盡量避開人流過大的醫療院所,且減少陪同的家屬人數;另外,父母一定要做好自己與小孩的個人防護,並看顧好小孩。等待看診時,應耐心等待叫號、不要太心急,也不要催促醫護人員,並要保持社交距離、不聊天、不飲食。

‧ 看診時:

父母一定要如實向醫護人員詳細提供病史及小孩的症狀。如果同時家中有其他生病的家人,也應主動告知醫師以供參考,絕對不能隱瞞。也一定要遵從醫囑,聽醫師給予的建議。

如果是慢性病的孩子就診,可以事先通過電話或網路與兒科主治醫師取得聯繫。如果情況許可、且小孩的病情穩定,可以通過「視訊診療」的方式來完成診療。前提是必須保障小孩的醫療安全和治療的有效延續性。

延伸閱讀:疫情診療零接觸,「視訊看診」7步驟就能完成!

‧ 看診後:

應清潔身體並更換衣物。口罩扔進垃圾桶、不要為了省口罩而重複使用;如果有面罩或防風罩,應用肥皂水清洗或用酒精消毒。並記得遵從醫囑、有耐心、正確地餵病童所需的藥物。

嬰兒要戴口罩嗎?

嬰兒要戴口罩嗎?

李逢卿醫師指出,1歲以下的嬰兒不適合戴口罩,因為如果發生窒息,嬰兒比較沒有自己掙脫口罩的能力,特別是5、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由於嬰兒的呼吸道發展尚未成熟,且醫療口罩有三層,有可能會導致嬰兒出現窒息的情況。

‧ 嬰兒不宜戴口罩,有哪些替代方式?

盡量少帶小孩出門;如果一定要帶小孩出門,則可參考以下方式:

*可使用嬰兒推車帶小孩出門,並蓋上防護罩。

*家長應先做好自身防護,戴好口罩,盡量少碰觸外在環境物品,並多洗手,減少接觸病毒的可能性。

*避開人多的地方,例如:大賣場、傳統市場等。

*回家後,父母若想要把嬰兒車上的防護罩拿下,要記得先全面消毒防護罩、父母雙手用肥皂洗乾淨再拿下防護罩、抱出嬰兒清洗、更衣。

‧ 幾歲以上要戴口罩?

1歲以上幼兒適合戴上口罩。父母平時在家裡就該適時教導、訓練,讓幼兒接受與習慣正確戴口罩這件事,而不是等出門後才用打罵、強迫的方式,使幼兒的口罩沾滿委屈的淚水和鼻涕。此外,防護重點仍是盡量不要出入公共場所與人多的地方,並且勤洗手。口罩必須完全遮住口鼻,減少飛沫感染的風險,即使口罩的外觀乾淨,至多使用6~8個小時後,也一定要換新的口罩。

不要用大量酒精噴灑小孩身體

酒精無法取代肥皂洗手,建議無法適時洗手的地方再使用。父母也不要對嬰幼兒身體大量噴灑酒精作消毒,因為噴灑酒精時,空氣中其實也釋放出大量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人體吸入太多不好,也會刺激眼睛、黏膜、皮膚等,引起不適感。

延伸閱讀:用錯等於沒用!酒精怎麼使用才正確?專家教你4大消毒步驟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2021年8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逢卿
照片/嬰兒與母親資料室:
BubbleBunny純臻攝影工作室(02-2778-9758)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僅為情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