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跟著老師學賞罰

「你不乖,等下老師就來打打喔!」「不吃飯,那你就去罰站。」爸比媽咪們是否常在生活中聽到不少這樣的「威脅利誘」?對於孩子需要管教的行為,有時實在是讓人苦惱不已,究竟幼兒園老師們是如何「收服」這些又像天使又像惡魔的孩子?
跟著老師學賞罰

賞與罰,來自行為主義
爸比媽咪有聽過著名的「古典制約」實驗嗎?實驗中研究人員每一次餵食之前,都會先讓狗聽見鈴聲,久而久之,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食物沒有與鈴聲同時出現,狗兒都會出現分泌唾液的反應,證明行為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另一個實驗則是利用孩子對於突然聲響的恐懼,連結到原本孩子不會害怕的物品(面具、老鼠……),每一次當孩子見到這些物品時即發出強大響聲,使得孩子到最後看到這些物品就會感到害怕。

 
行為主義:刺激與反應
由上述的內容可以知道,行為主義的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刺激」與「反應」之上。以孩子開始上學為例,如果一個小孩不喜歡上學,爸媽就予以打罵作為讓孩子願意去上學的「刺激」,那麼孩子即有可能會因為害怕被刺激而做出去上學的「反應」,更而甚之,有些孩子卻會因為錯誤的連結,開始有恐懼上學的「反應」。臺北市文山區博嘉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林一鳳表示,人並不同於古典制約中的那一隻狗,任何的人包括幼兒,都屬於主動的個體,因此刺激與反應的制約行為用在人身上會有缺陷,這也是目前主流教育普遍不使用體罰的原因。
 
幼稚園中,賞多於罰
隨著時代變遷,教師倫理及社會環境開始不同於過去,以往會體罰孩子的學校,也漸漸走向「零體罰」的環境。私立裕德幼稚園教師表示,在幼兒園當中,老師教育孩子的方式,以「賞」大於「罰」,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在老師的鼓勵下改變其行為,包括貼紙集點、口頭讚賞、在白板上作記號等等,都是能讓孩子進步的有效方式。至於體罰雖然可能會看見立即的短暫效果,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種傷害」,且當中掺雜著大人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接下來人生的發展,因此老師們絕不使用打或是罰站等體罰方式來處理孩子的過錯。
 
教養,因人而異
談賞罰之前,幾位在幼兒園中具有相當經驗的老師們異口同聲的表示,無論使用哪一種教養方式,都應以孩子的個性為主,從他們的反應找出最適合的教養方式,才能達成最好的效果。有些孩子的個性相當敏感,老師一講就會開始哭起來,當孩子情緒不能緩解時,老師講得再多也是枉然,面對這樣的孩子老師就必須想出其他更好的方式來糾正其行為;林一鳳園長則舉例,曾有個孩子在午休時無法乖乖躺好滾來滾去,在老師的關心過後,孩子自己決定要先站著,直到他想睡覺時再躺下,在別班老師的眼裡可能看起來像是體罰,但這卻是孩子自己控制自己行為的一種方式,「為了制止孩子不恰當的行為,老師有時會像這樣鼓勵孩子好的行為」,站著不是體罰,卻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結果,對這個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方式。
 
此外,林一鳳園長也提醒家長們,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時,所能遵守的行為規範也不太一樣,例如要讓一個語言尚未發展完全的孩子學習與別人分享玩具、告訴別人他想要玩,對他來說會有點過於強人所難,「當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在哪裡的時候,才是他可以改變的時候」林一鳳園長表示。
 
 
賞罰之前,擬定規則
在幼兒園中,老師實際執行對幼兒行為的干預之前,一定都會先與全班討論「常規」。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行為養成的界線也大不相同,特別是現在有許多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進入到團體生活後,就必須學習與別人相處的界限,為了讓孩子了解老師的標準,與全班一同討論「生活常規」是很重要的;孩子會在討論時主動說出自己應該遵守的規則有哪些之外,由孩子口說出來的常規,通常也會讓他們的印象更為深刻。討論出常規之後,老師們便會帶著孩子以各種遊戲方式實際操作演練,孩子的本質是愛遊戲的,包括書籍,狀況劇等等情境練習,都能加深他們對於規則的感覺並學習遵守,相較起大人僅以口頭的方式循循善誘,孩子自己體驗規則,會更有效得多。
 
罰,小心謹慎
除了體罰之外,暫停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剝奪孩子的權利等等也可能當作「罰」的一種方式,但執行中家長一定要小心謹慎,以免孩子誤會受到懲罰的原因,使得孩子朝向錯誤的行為邁進。裕德幼稚園的教師提醒家長,無論是哪一種懲罰,都不應在大家面前糾正孩子的錯誤──特別是在孩子喜歡的朋友面前,以免造成他在與別人相處時得面臨不必要的人際壓力。
 
暫停,緩和孩子與大人的情緒
孩子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大人氣憤的態度有時比錯事本身還要讓小孩感到害怕,因此孩子做錯事或是情緒發洩的當下,不如先把時間「暫停」,讓他們停下手邊的工作,到家長規定的地方(有時是靠在牆邊的一張椅子)休息,想一想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事。這與「罰坐」的體罰不太相同,暫停是為了讓情緒中的孩子先穩定情緒,並讓他離開當下也許他非常喜歡的工作,重新整理自己的錯誤行為。在這個時間,家長的情緒也可以同時有空間及時間緩解,待兩方可以理性思考接下來的溝通之後,再繼續調整行為也不遲。
 
剝奪權力,但別拿其他事物取代
剝奪權力,其實有點類似「暫停法」,取消孩子最喜歡做的那些事,舉例來說就像是國外父母很愛的用的「禁足」。同樣的,施以懲罰時,必須讓孩子了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且千萬不要用其他應該完成的事來取代孩子喜歡的事情,如果為了不讓孩子再看電視,就要求他「看書」、「幫忙做家事」,那麼以上兩件事由於連結到負面的情緒,很快就會成為孩子最討厭做的兩件事之一。
 
懲罰時,無用不罰
林一鳳園長強調,選擇懲罰方式時必須合乎原理原則,如果知道其效果不彰,那就不應該使用。包括威脅(再出去就打斷你狗腿)、傷及自尊的口語(你怎麼會……?!)、間接刺激(我要告訴警察你……!)都應盡量避免。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時,以「我訊息」按照步驟示範正確的作法:我覺得……,你認為可以怎麼做?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
 
賞,多給孩子鼓勵
談到獎賞,許多家長可能很直接的會連結到「物質獎賞」。我們常常會聽到心急的家長脫口而出「你好乖,等下媽媽再給你吃一顆糖糖」、「你不要哭,不哭iPad就給你玩」,事實上,賞雖然比罰來得有用,但當賞成為孩子索取物質的重要管道時,就會發展成兩種結果: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或是物質對孩子失去效用。
 
有限物質,讓孩子更珍惜
裕德幼稚園的教師表示,在學校他們會使用「貼紙」作為獎賞的一種途徑,不過也曾有孩子表示:「這個貼紙我們家也有~」使得貼紙的價值一下變得低落許多。此時老師會將這些貼紙作「故事化」的「加工」,運用如營造氣氛等技巧讓平凡的獎勵變得不再平凡,孩子會真心的喜歡且珍惜他們所得到的東西,如此一來獎賞才會有意義。使用物質做為獎賞時,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哪些部分是好的,在物質獎賞之前與他們做好約定,看到孩子做出需要的行為時予以物質獎賞;物質獎賞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有錯誤連結」,他們必須知道,今天得到某項禮物是因為自己做到某件值得讚賞的事並能持續維持,而不是因為孩子喜歡,就繼續強化他喜歡的東西而已。
 
口頭獎賞,有效又簡單
小時候考試得到了100分,是不是會感覺榮耀又滿足?這樣的滿足感通常程度會大於得到100分之後,父母另外加上的物質獎勵;而這樣正向的回饋,其實也可以運用在口頭讚美上,每一次的讚美,就像是給予孩子一張100分的考卷,簡單又有效。林一鳳園長認為,當家長願意給孩子衷心的口頭讚美時,記得別流於只告訴孩子「你好棒」,應該進一步讓孩子了解其值得讚許的行為是什麼,具體描述並大力讚賞,會讓孩子知道下一次該怎麼做是對的。裕德幼稚園的教師補充,每一次讚賞孩子的時候,也同時提高給予孩子的標準:「你這一次可以把青菜吃光好棒老師好喜歡!下一次老師希望你可以把碗裡的東西吃光光,老師會覺得更棒喔!」可讓獎賞能夠達成漸進式的效果。
 
Tips:正面訊息,多說一點
給孩子大量的讚賞,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多做一些「被鼓勵的事」。林一鳳園長認為,一個很容易實行的原則就是:你想要孩子什麼樣的行為就應該大量告訴他,不要的行為就不要說出口。如果想要孩子閱讀,在他不小心碰到書時就大聲說:「哇!你有注意到那裡有一本好書!」即使一開始孩子只是無心的觸碰,也會在鼓勵下願意試試。
 
獎賞一定要立即給予
若要給孩子任何鼓勵與獎賞,都應盡量在當下即刻回應孩子的行為,才能達成最佳的效果。裕德幼稚園的教師認為,如果等到事情過去了再給孩子獎賞,對他們來說,感受會不太一樣;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如果家長事後才補給孩子獎勵,可能會讓他們摸不著頭緒,必須等過一陣子才回應孩子的行為時,家長們應別忘記再一次描述孩子受到獎賞的原因,加深要鼓勵孩子做的好行為的印象。
 
不能立即給予孩子獎勵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孩子尚未達成老師的要求,例如孩子哭著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那麼就應該等孩子不再哭泣時,告訴孩子他剛剛做得好的行為是什麼,再予以獎賞。
 
賞罰之外,情境的重要性
使用賞罰之前,家長應也試著思考孩子行為養成背後的原因;小孩會做出讓大人生氣的行為,不一定是孩子天生反叛,有時可能是環境中各種影響之下的結果。林一鳳園長舉例,如果孩子好動、不肯聽從指令,也許是因為他生活環境中的顏色、氛圍、食物的刺激太多(如有含咖啡因的飲料、紅茶、巧克力……),使得他無法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在今日,家長除了用外在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更要試著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幫助他們做最有效果的改變。
 
約定並以獎賞增加成功經驗
林一鳳園長說明,當獎賞著重在讓孩子不斷得到「成功經驗」,並與家長做好下一次的約定時,會使得孩子的進步越來越穩健。林園長以自己兒子小時候為例,每一次回到開雜貨店的娘家,兒子就會要求買架上的玩具,當發現家裡的玩具越來越多、兒子不買就會賴著不走時,林園長就與自己的兒子約定:「以後去店裡你可以買玩具,但是你只能挑選一個」;等下一次真的只買一個時,林園長會大聲且不吝嗇的讚美:「你今天真的只買一個耶,你好棒喔!」兒子便會因為這一次的成功經驗,加強下一次僅挑選一個的決心。
 
這樣的約定雖然會有效用,卻仍需配合大人的態度實行;大約3歲起孩子可以開始學習控制欲望的時期,家長便要以堅持的態度面對每一次孩子的掙扎,在孩子舉棋不定要挑選哪一個玩具時,告訴他:「你只能挑一個,我會等你。」久而久之林園長的兒子不曾賴著不走,因為他知道他只要遵守約定,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身教大於言教
最後,爸比媽咪一定要了解的是,許多孩子本能做出的行為,是與他們最貼近的主要照顧者有關;孩子從小到大看著自己最親密的人長大,自然而然會模仿他做出各種行為反應,因此如果看到孩子任何需要被教導的行為,不如反過來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是這麼做呢?例如要孩子看書,那麼爸比媽咪自己首先就應該撥出一段時間,關電視、拿起書來看,提供孩子最好的示範,成人之間也應約定好做出一致的管教方式,那麼,教養起來會變得容易許多!
 
 
林一鳳
現職:臺北市文山區博嘉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
學歷: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
經歷:臺北市文山區博嘉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臺北市文山區博嘉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元智大學幼兒保育技術學系兼任講師、幼教教材諮詢委員
 
陳惠貞
現職:新北市私立裕德幼稚園教師
經歷:新北市私立裕德幼稚園教學組長、教師、台中私立四季藝術幼稚園教師
 
黃靜宜
現職:新北市私立裕德幼稚園教師
經歷:新北市私立裕德幼稚園教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臺北市文山區博嘉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 林一鳳
私立裕德幼稚園教師 陳惠貞、黃靜宜
拍攝/楊浩明
場地協力/私立裕德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