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確診今(2021)年首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居住中部10多歲女國中生。個案於今年2月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痛、腹瀉等症狀,就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同月8日因高燒不退住院治療,11日出院後,又因發燒、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數度就醫,3月2日因症狀未緩解轉院治療並採檢,驗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
目前女學生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進一步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並進行相關人士採檢,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由於個案於潛伏期間無國外旅遊史,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
傷寒大多發生在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由於衛生環境改善,病例數已大幅減少。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臺灣近5年(2017~2021年)傷寒每年約10~21例,累計確定病例共65例,其中本土病例19例,境外移入46例,移入國家以印尼19例為多、其次為印度8例、緬甸及菲律賓各5例等鄰近亞洲國家。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之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感染後1週至恢復期皆具傳染力。若未治療,約10%患者之帶菌期可長達3個月,2~5%成為慢性帶菌者。
其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用水。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便祕或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肝脾腫大、身軀出現紅疹等,尚有輕微或非典型之感染。傷寒若沒有及早治療,還可能會發生迴腸之集合淋巴結增生與小腸出血(10~20%)或腸穿孔的可能(約占1%患者)。若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致死率可由一般的10%減低至1%以下。
1、飯前、便後或接觸食物前應正確洗手。公共廁所充分供應衛生紙,以免糞便污染手部,並設置洗手台,以利如廁後洗手。廚房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看護工及托兒所員工應特別加強洗手措施,除了飯前、便後外,接觸食物前、照顧病患、為老年人或嬰幼兒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均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澈底洗淨雙手。
延伸閱讀:生活好習慣,寶寶洗手這樣做
2、宣導使用沖水式馬桶,糞便應排入污水系統。野營時,糞坑應遠離營區,且設在水源之下游。廁所及垃圾儲放點應採取滅蠅措施,避免傳播病原。
3、飲用水需加氯消毒或煮沸處理,避免飲用生水。自來水中保持適量之餘氯量,可使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仍具有消毒能力,確保飲水安全;依據現行飲用水水質標準,餘氯標準訂為 0.2~1.0ppm。
4、注重飲食衛生,熟食、熱食較為安全,甲殼類海鮮建議煮沸或蒸煮10分鐘再食用。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
5、廚師、醫護人員、看護工或托育人員如罹患傷寒或為無症狀帶菌者,應儘速就醫,在未確定無傳染之虞前(符合衛生機關解除追蹤管理之要件),暫時不得從事餐飲工作或照顧病患、老人或小孩等行為。
6、接種疫苗。如計畫前往疫區長期停留,於出國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考慮接種傷寒疫苗。傷寒疫苗施打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建議成人和2歲以上兒童施打。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