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虐的案例層出不窮,且照顧者凌虐兒童的手法一個比一個殘忍,像是毆打致骨折、指甲拔光、重摔,甚至性侵害,令人髮指。然而,這些受虐的兒童,大多都被凌虐到感覺不到痛,使人心疼。
林口長庚急診兒科醫師吳昌騰近日在臉書分享一個同樣令人心疼的案例,社工帶了一名才幾個月大的受虐寶寶就醫,「被發現時,除了臉上皮膚有多處瘀傷傷口外,寶寶的手上也被照顧者用香煙燙傷。」
然而,這麼小的孩子根本沒辦法為自己發聲,更是沒辦法告訴社工師、醫師、護理師等叔叔阿姨們,這些傷怎麼來的,但寶寶的身體會說話。因此就需要兒科急診醫師在兒少保護中的重要功能,也就是「幫孩子發聲說話」。
吳昌騰醫師更引用林口長庚醫院的統計,兒童虐待病例以0~6歲的嬰幼兒最大宗,高達82%,其中受虐的部位有約60%都在頭部、腦部。而民國90~104年,因「兒童虐待」入住加護病房的「危重症病童」遽增5倍之多,目前平均每個月就有5位,且重症比例有85%都是6歲以下的孩子!
延伸閱讀:男嬰遭父打又咬,發現兒虐時請這樣做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19年兒童少年保護通報案件高達73,973件,創下歷史新高;另2019兒童少年保護開案人數更來到高峰,達11,113人。受虐兒少中有46.4%為身心虐待、27.3%為不當管教。
家扶基金會調查亦發現,台灣常見的虐童工具包括拳頭與掌摑、衣架、皮帶、木棒、不求人、愛的小手、腳(踹)、水管、菸及雞毛撢子。最常受虐的部位包含手臂、背部、大小腿、臀部、臉部、頭部、耳朵、腹部及肩膀。這些隨手可得的生活工具常被誤用,成為虐兒者的幫兇或父母管教孩子的武器,且兒少受虐的部位都較為隱密,不易被旁人發現。
延伸閱讀:遏止虐童事件,學會情緒控管6方法
社會普遍認為,1、2次的打罵算管教,是他人的家務事,旁人不好插手,這種情況可能讓兒虐情事一再發生,家扶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若能機警觀察並正確通報,就能阻止下一個遺憾。
施虐者大多為兒童熟識的人,且發生地點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當兒童遭受虐待或發生意外傷害,社區鄰里、親屬網絡若能快速發現並且及時通報,就能避免兒虐傷害的憾事發生。
當發現身邊小孩身上有明顯的新舊傷、情緒極度不穩定,或是聽到異常的寶寶哭喊與家庭爭吵聲,都是虐童的可能訊息。若懷疑有虐童事件,可以立即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通報,透過專業的社工員接線服務,如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或者其他兒童保護單位,讓社會關懷的力量,即時進入有需要的家庭中。
3.113保護專線
4.113線上諮詢
5.關懷E起來
延伸閱讀:2歲男童被父母虐打致死!心理師:年幼受虐,未來恐造成永久性創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