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時候兇孩子可以讓孩子不哭,但這樣其實對孩子是不好的,不但對孩子情緒發展沒有幫助,而且常被兇的孩子,會缺乏歸屬感、自信心與價值感,影響日後正向人格發展。
一般的大人:
a 普遍認為哭鬧就是不乖,應該不哭不鬧才是乖的;
b 普遍認為孩子哭鬧就是應該馬上閉嘴;
c 錯把對六、七歲孩子的期待,放在對兩、三歲孩子身上,認為就算是兩三歲也有能力忍耐不哭;
但兩歲半不到的孩子,大腦發展仍不足以讓他可以把情緒控制好,怎麼可能叫他不要哭馬上就不哭呢?
雖然有時候兇孩子可以讓孩子不哭,但這樣其實對孩子是不好的,因為當孩子被驚嚇時腦部杏仁核會發出指令,讓孩子出現「發呆」的狀態,停止哭泣。但這不是因為孩子瞭解了什麼所以不哭,只是純粹因為被嚇到。這樣的做法,不但對孩子情緒發展沒有幫助,而且常被兇的孩子,會缺乏歸屬感、自信心與價值感,影響日後正向人格發展。
所以,我們會希望在孩子有情緒時,大人能使用「同理但不處理」、「不要坐以待斃」、「轉移他注意力」、「離開這傷心地」等做法,來幫助孩子轉移情境、轉移情緒。
您的個案是時間到了要帶孩子回家,但孩子不想離開。當她哭的時候您先給予她擁抱,這是很好的。但畢竟你們要回家,所以在離開時難過、生氣也在所難免,請不要擔心這是因為您或孩子有什麼問題。
我孩子小時候也是這樣,在我書裡面有記載一個真實故事:我兒子三歲左右到百貨公司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不願意走,我以「同理但不處理」、「不要坐以待斃」、「轉移他注意力」、「離開這傷心地」的做法來處理。在同理、擁抱後,我抱著他和善且堅定地離開玩具部。一路離開時他也是大哭、不要不要的。
我邊給予他安撫的言語,邊往百貨公司樓下走(哭鬧時不要使用電梯),大概五分鐘後,我們一起走到一樓戶外噴水池前。
聽到噴水的聲音、看著水一直在噴,他被當下的情境吸引住、哭鬧停下來了。然後我跟他說:「你想下來看看嗎?」他說:「好。」我就放他下來,讓他走到噴水池前玩水了。
所以:
1 在孩子哭鬧時,先「同理但不處理」;
2 用語言說出他的感受;
3 注意要連結孩子的感受;在彼此感同身受時,孩子才會覺得我們跟他有共感;
4 當下不跟孩子講道理;情緒中孩子無法聽得進道理;
5 抱抱他,給他一些身體上的安撫;
6 抱離現場,轉移他注意力;
若怎麼安撫孩子都不停哭鬧怎麼辦呢?
通常一個大人可以忍耐孩子哭鬧的時間大概十到十五分鐘,若這間過了但孩子仍在哭鬧,大人通常是受不了的。這時候,大人要先以照顧好自己為主;既然可以做的都做、都盡力了,大人也要同理自己、照顧自己一下,跟孩子說我要先去喝杯水,讓自己喘一口氣,或在孩子附近的地方先坐下來、好好休息一下,並告訴自己:「雖然孩子還在哭,但我已經盡力了,孩子的情緒是他自己的,不是我的,我要謝謝自己的努力,不用對自己或孩子生氣。」
收尾的動作:等到孩子哭完,要跟孩子道謝:「孩子啊,媽媽看到你已經沒有哭了,謝謝你讓自己安靜下來,讓媽媽耳朵可以休息了。 」當下給予的具體、即時、誠懇的鼓勵,能讓孩子得到「不哭」的正向體驗,這會比兇他不哭的經驗好很多。
有關幫助孩子情緒與哭鬧的更多做法,以及平常可以做什麼練習來穩定自己情緒,在我新書【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裡有更詳細說明,歡迎參閱。
本文章轉載自《Henry羅寶鴻 老師》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