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非事件本人,僅為示意圖
日前有一名1歲女童因發燒、食慾不振、肚子痛等疑似腸病毒症狀而就醫,經檢查後確診罹患腸病毒,沒想到進行X光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腹部出現疑似手鍊形狀的影像,研判應該是女童將外物吃下肚導致,需進行手術將肚子中的異物取出。
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郭敏勇主任指出,進行小腸部分切除取出異物時,才發現女童的小腸中有18顆的巴克球,巴克球是一種益智遊戲中的磁珠,因其本身具有超強磁力而將兩段腸子吸附在一塊,並穿透腸道形成廔管,所幸經由手術將巴克球取出,女童術後復原良好,住院7天即出院返家休養。
女童的家人後來回溯之前拿這款益智遊戲出來玩的時間點,竟然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推論女童誤吞異物已長達一個月,卻因年紀還小無法明確用言語表達,且沒有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所以沒有即時發現。
《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郭敏勇主任表示,照理說,若是同時吞食巴克球應該會吸附成一團後,再由消化系統排出,但女童腹內則是形成手鍊狀,推斷女童應該是分顆吞食巴克球,巴克球進入小腸後,在空腸腸段吸附成一個環狀,案例非常特殊。
但特別的是,巴克球雖然穿透腸道,卻沒有造成腸液外漏,反而在10cm的腸段內形成兩處廔管,等同開闢兩條新通道分流腸液,所以女童才會吞食巴克球長達一個月時間,卻沒有出現異狀。
郭敏勇主任指出,該女童吞食的巴克球共18顆,其中16顆直徑2mm,其餘2顆則是直徑1mm,初步研判可能是因為吞食的巴克球體積較小,才會在穿透腸道後,傷口快速復原形成廔管。
巴克球的體積小、磁力強,且可以任意組合成各種形狀,盡情發揮創意的特性深受小朋友的歡迎,不過郭敏勇主任提醒,任何一種體積小的玩具,都很容易讓幼童誤食,而誤食後恐會造成胃腸道穿孔及腹膜炎,十分危險。
呼籲家長在讓孩子玩這些遊戲之前,一定要特別注意幼童的舉動,年幼的小朋友正值口腔期,喜歡用嘴巴探索,什麼東西都會往嘴裡塞,為了避免誤食不應讓小小孩接觸可能會被誤吞的玩具或物品,一旦發現誤食一定要及早就醫,以免傷害擴大。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