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用壓歲錢、零用錢,幫孩子建立金錢價值觀!

春節,是爸比媽咪發紅包的時間,也是寶貝們收到紅包的時間。收到紅包後,爸比媽咪會如何運用呢?當孩子為了某個玩具哭鬧不休時,家長們又應該要如何應對呢?建立金錢觀念,從小就可以開始。
用壓歲錢、零用錢,幫孩子建立金錢價值觀!

 

你的寶貝認識「錢」嗎?你的寶貝知道怎麼「用錢」嗎?錢幣所代表的意義可能是辛苦工作的成果、換取生活各種物質的重要工具,但對孩子來說卻似乎很簡單:有「錢」就可以換到「想要的東西」。孩子對金錢的了解只有這麼多嗎?

鍾志從、洪叔蘭、趙威的論文《幼兒的金錢概念、金錢使用能力及其父母金錢教養之影響》中,研究了我國5歲幼兒對金錢的認識,結果發現5歲的幼兒已具備初步的金錢學習能力,能辨認大部分的硬幣、紙幣,也能比較其幣值,且約半數的受試幼兒能與買賣遊戲中正確的付現;由此可知幼兒對於錢幣其實已經有基本的認識,某些孩子更能將錢運用自如,父母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教育若不趁孩子小時候可塑性高的時候開始,等孩子大了不懂節制與理財,家長要拉回來可能就要花更大的力氣了。

《教養,要掌握鬆緊》的作者、也是退休校長及三個孩子的爸的黃登漢認為,「錢」在目前的社會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教孩子用錢即是教導了他們生活的能力;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告訴他們:「你好好用功讀書就好,金錢不重要,吃飯、買衣服鞋子等等你都不用擔心!」黃登漢認為所有的學習都要以生活為基礎,孩子將來也需要獨立生活,不可能一輩子由父母照顧,光會考試、讀書在將來是無法在社會上存活的。

延伸閱讀:比才藝更重要的能力!3關鍵,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從遊戲中認識「數學」與「金錢」

因為需要用到金錢,所以必須了解金錢。黃登漢認為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接觸金錢,重要的是讓他們懂「數」;黃登漢與孩子的數字金錢遊戲是循序漸進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即可以與他們玩一些撲克牌的遊戲,無論是認識數字排列或是減法加法都能在撲克牌的遊戲中慢慢了解,撲克牌遊戲包括十點半、撿紅點等等都是對數字的練習與熟悉。對數字有簡單的認識後,更進階就是對金錢的認識,從1塊、5塊、10塊開始到50塊100塊,讓孩子了解十進位的概念,也可以出題目讓孩子拿出正確的數字(現在我需要23塊,怎麼拿才是23塊呢?)。《打造你的教養格調:第一本與孩子同愛共學的教養書》作者趙文瑜也有相同的看法,運用各種機會讓孩子擁有數序的概念,了解「數」與「量」的對應關係,孩子將更易懂得「價值」。身兼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趙文瑜平時會從歌謠、朗頌及玩數字盤開始與孩子練習數的觀念,趙文瑜認為從孩子在喝奶時期,媽媽就可以一邊餵奶一邊唱與數字有關的歌謠讓孩子聽;等孩子長大一點,運用走樓梯時與孩子一起數數:1、2、3…,更可以運用數字盤練習1~10、1~30等的數列排序,讓孩子對數字敏銳度提高,數列熟悉後再帶入「量」:如1等於一枚錢幣、2等於兩枚錢幣的時候就更容易許多。

另一個讓孩子更認識錢幣的遊戲是扮家家酒,黃登漢強調扮家家酒為一種最棒的親子互動遊戲,在遊戲中家長不會對孩子有壓力的「教」,而是與他們快樂的「玩」,卻是育教於樂的玩。遊戲中爸比媽咪們提著菜籃到菜市場,與扮演老闆的寶貝買東西,從遊戲中讓孩子明瞭金錢的使用概念,遊戲進行中爸比媽咪們也可以和寶貝交換扮演的角色,讓遊戲變得更豐富好玩;趙文瑜與孩子玩遊戲的方式也常常採用角色扮演的情境模擬,他們會一起參考平時去過的餐廳,在家裡貼上各種菜餚的價格,因為孩子年齡層不同,透過遊戲可以了解每個孩子對價值認知的差異,就曾經有女兒就對趙文瑜說:「一碗麵一百萬!」讓她覺得又可愛又好笑。通常這樣的遊戲對孩子來說吸引力是非常足夠的,孩子也會非常享受於算錢的過程,小編曾經就在一所公幼裡看到中、大班的孩子拿著錢在整個教室中買東西逛街,錢不夠了就畫出需要的錢去提款機領(提款機也是由一個大孩子來扮演的喔!),老闆還會看看付的錢對不對、要找多少錢等等,其實只要讓孩子有接觸的機會,他們也是可以很厲害的。

在從小與孩子玩金錢遊戲的過程中,黃登漢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數學」這個領域的進步非常快速,也運用錢建立自己的數學思考方式:8+7是多少?5塊錢加3塊錢和5塊錢加2塊錢,兩個5塊加在一起是10不用算,總共是15!黃登漢強調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是非常愉快而且享受的,但同時卻能學習到一般孩子要花上更久的時間與力氣才能學習到的東西,無論是數學或是金錢價值觀,都可以很輕鬆的讓孩子學習,且成效顯著。

黃登漢認為最適合5歲前幼兒的遊戲是拿真實的錢幣來玩,只要將硬幣洗淨消毒即可,不用特別去買玩具的硬幣,且實際生活是更有趣而有效的;大富翁由於其價值太不真實,幾千塊就能買到一棟房子,相對起來較不適合幼兒遊玩。趙文瑜則認為大富翁是一種很適合孩子的金錢認識遊戲,在玩的過程中,遊戲會引誘孩子花多少錢買禮物、買房子等等…讓人驚喜的是孩子因為擔心手中的錢越來越少,便主動向誘惑說「不」,雖然不見得了解一千塊等值是多少,但孩子從中學習到節制與比較,在想要與必要之間找到平衡。

將遊戲與生活結合

除了扮家家酒,黃登漢的兒子在小時候也玩過「打工賺錢」的遊戲,將家中的早餐材料加工或是盛裝好交給家人,從牛奶一杯X元、吐司一片X元,進階到煎蛋夾土司X元,全家人早上起床以後就開始點餐:「我要一杯牛奶和土司夾蛋」;孩子端上之後付錢,如果價錢太貴也會討價還價,從遊戲中自然了解了「以錢易物」的概念,甚至是「工作付出獲得酬勞」。

從買賣中了解物價及經濟狀況

除了遊戲,當與孩子實際出門購物時,也可以讓孩子了解消費產品的價值是多少,太貴的東西不買、貨比三家,孩子在與家人一同購物的過程會發現:原來現在蛋是多少錢、哪些東西太貴不能買等等,了解物價也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當孩子長大會比較時,就會發現為什麼我們家吃飯只要花300塊就夠了、為什麼和同學一起吃飯才4個人就花到1000塊,從當中明白每個人的家庭狀況及消費水準不一樣。等到大一點懂了這些概念以後,孩子也許就會不再會吵著買某些東西、或是和父母抗爭:「為什麼別人可以買整套的玩具我沒有?!」價值觀的概念很容易就能在生活中漸漸形成

趙文瑜帶孩子出門一般不會讓孩子挑選物品,偶而開放讓孩子參與選擇, 她會先告訴孩子們可花費的價錢為多少以內,此時孩子們會互相討論:「不行,你要買這個超過了」,另外她也會主動引導孩子比較功能與價值,例如是要將錢花費在吃、還是小玩具或是圖畫書,告知孩子差異,最後購買與否的掌控權仍在家長身上。大一點的孩子在購物的時候,趙文瑜會帶著他作購物的紀錄,讓孩子知道他花了多少錢、買了什麼,從中了解「消費」,孩子對自己的花錢及得到的物品會更加清楚。

黃登漢的兒子因為了解家中的消費及耗費狀況為何(但不會覺得自卑),買東西時並不會浪費,某些名牌的球鞋花費動輒數千元,兒子在比較過後會驚覺到:自己花了兩三百元買的球鞋也可以穿得很好,因為了解,就不會對父母大吵著要買。黃登漢強調,所有的人都應該了解自己、更要了解狀況,如果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狀況,那就是處在一個混沌的狀態;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想著:為什麼我沒有這個、為什麼我沒有那個,就是不了解狀況,也是他們的父母沒有讓他們了解狀況,若是等到孩子長大進了社會再自我學習,由於先前已養成某種不好的習慣,要改變就為時已晚了。

延伸閱讀:玩中學!2遊戲+2實驗,教孩子認識呼吸

父母的金錢教養會影響幼兒的金錢概念與金錢使用能力發展

金錢價值觀的建立

即使2歲的孩子還不太有機會可以用錢,但爸比媽咪們是否有發現,孩子雖然不會用錢,但卻非常清楚錢可以「做什麼」,加上父母的消費很多是由幼兒所左右(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們問孩子:你想要這個還是那個?)既然孩子漸漸有決定權,也必須讓他們了解價值觀,否則一味的決定,孩子很容易就落於「我想要什麼就應該要有什麼」的情況。

除了認識實質的認識錢幣,更重要的應是讓孩子從生活中培養「金錢價值觀」;在論文《幼兒的金錢概念、金錢使用能力及其父母金錢教養之影響》中有一個概念相當重要,即──父母的金錢教養會影響幼兒的金錢概念與金錢使用能力發展;在研究中發現,當父母提供孩子實質的金錢學習經驗,孩子就能理解金錢的使用及價值,例如教幼兒認識錢幣名稱與價值、讓幼兒自己買東西付錢等,有助於幼兒金錢概念與金錢使用能力的發展。身教更是另一個孩子孩子學習價值觀的重要方式,McGuire指出孩子每天可間接的透過注意、觀察、而後模仿父母的金錢使用行為。黃登漢校長說:「學習價值觀學校沒有教,肯定是家裡該做的事」,孩子對於價值觀的認知絕非一夕之間能夠養成,也無法經過口舌的勸導讓他們了解,該如何從生活小事著手,是給父母的一大考驗,卻也能展現父母的智慧。

培養孩子「愛惜」的概念

當家長給予孩子源源不絕的物質時,要養成孩子愛惜的概念就很不容易了。趙文瑜就在書中提到自己聽過的兩個孩子:一個是玩具破壞狂、一個是對心愛的東西小心翼翼;對東西小心翼翼的孩子,就因為在一次拿DVD的過程中用力不順,造成光碟破損,媽媽在當下即告誡孩子下一次拿東西要小心,且東西壞了以後就沒有了,所以後來孩子拿任何光碟片時都非常小心,比照對玩具不加珍惜的孩子,因為家長沒有即時讓孩子了解到行為的不對,日後自然也不會對任何事物感到在意。

另一方面,由於孩子對抽象金錢的認識還不深,很容易會以為媽媽的卡片放進提款機中就可以領到大把的鈔票,黃登漢的兒子曾經就對提完錢的媽媽說:「好好喔,你只要把卡片放進去就有錢了,那我們就不用工作啦!」必須讓孩子了解金錢得來不易,說明作為供應者的父母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得到這些金錢,把錢存在銀行裡卡片才能提款,當知道金錢的來源之後,孩子才會更加愛惜金錢。

黃登漢認為,讓孩子了解「愛惜」的概念絕不是家長在吃完一頓大餐後告訴孩子:「爸爸今天帶你吃這餐很貴喔,你要懂得感謝知道嗎?」或是在買了昂貴的玩具後告訴他:「媽媽今天特別幫你買了這個很貴的玩具,你要懂得愛惜喔!」要愛惜,首先要了解東西的價值是什麼,買貴的東西時告訴孩子「這要2000,很多喔!和那個200塊的玩具不一樣」,讓孩子了解金錢的差距與人類生活中的消費概念,很貴的東西要花比較多的勞力時間才能得到,所以應該要更加珍惜。

身教中的愛惜,即是父母本身對於物質的不浪費,當孩子發現到父母某些東西雖然已經用到很舊了都捨不得丟,或是壞了以後試著修理及再利用,就會慢慢養成自己的東西也要小心好好使用的態度,也許從畫畫的畫紙反面拿來利用開始,自然也不容易被金錢奴役、認為金錢才是萬能。趙文瑜認為身教是父母親本身就不應該買太貴的東西,如與孩子互動的教具就可以自己製作完成,父母親也必須先思考需要與必要,如果花了幾萬塊買教具卻不帶著孩子一起操作,反而會變成一種浪費。

了解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的概念較抽象,如果家中的環境還不錯,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若父母的能力不是很夠時,也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夠,這是現實問題。

黃登漢曾經向殘疾人士買口香糖後,被已經有點金錢概念的孩子取笑:「爸爸你好笨喔,我們去便利商店買一條才7塊錢,你為什麼要跟他買10塊錢?」此時黃登漢就會趁機和孩子說明貧富的概念:「因為對方是殘疾人士仍努力工作到人行地下道來賣口香糖,我們跟他買是幫助他,讓他賺錢自食其力,這是值得人佩服的!」除了讓孩子了解貧富差距外,更保有可以關懷別人的心,雖然自己是很有錢很有能力的,仍不該忘記要去關心週遭的人。趙文瑜的女兒在3歲時也有將錢捐贈出去的經驗,由於外婆告訴過女兒錢可以用來幫助許多沒有爸爸媽媽的小朋友買書及玩具,女兒便一天天的存錢,其實到最後將撲滿送出去時,女兒對於弱勢孩子的狀況並不了解,但媽媽再問他還願不願意捐贈時,女兒仍微笑的點頭,讓人感到非常溫馨。對於貧富,趙文瑜提到非常重要的觀點,她認為不應該在孩子面前給別人貼貧富標籤,也不要讓孩子因經濟狀況好壞產生優越感或自卑感;但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則建議要讓他們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

黃登漢會把握每一個可以讓孩子了解金錢的概念,與他們分析殘疾人士在人行地下道一天可以賺多少錢、在便利商店工作的工讀生一天又可以賺多少錢,再與加油站的工讀生與父母自己的職業作比較;等孩子大一點時,也可以與他們作物質上的比較,以孩子想要的手機或是車子(也可以是很貴的玩具)的價錢,與工作的時薪比較,要工作多久才買得到想要的東西?他們就會發現,原來需要這麼多的努力。這些都是從生活中可以與孩子聊天得到的,華人父母常常傾向給孩子太多「道理」,但口頭上告誡孩子要努力、要珍惜,遠不如輕鬆的與孩子聊聊天,當「道理」變成「知識」,就像是孩子在路上撿到的珍寶,他們會格外的注意與珍惜,也會因為自己懂得比別人多而感到得意。

該不該讓孩子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

趙文瑜與黃登漢都認為應該讓孩子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趙文瑜以前幾年的金融海嘯為例,當許多家庭的狀況從小康變為困難時,家長應該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以前可以買那樣的東西,現在卻不行;趙文瑜自己則會時時告訴家中的孩子,我們比別人幸運擁有很多,但是不能保證以後也都有,所以我們要愛惜、不要浪費,孩子就此養成了水要喝完、洗手時把水關掉的好習慣,而節省愛惜的價值觀也會在這樣的習慣中被建立起來。

延伸閱讀:用6招,培養「挫折容忍力」!穩住孩子的情緒及能力發展

 

而孩子的想要、需要,怎麼平衡?如何透過壓歲錢、零用錢教孩子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