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專家專欄

按照特質教導並觀察,我們做到多少?

掌握孩子的天生特質,給予相對應的教養與對待方式
按照特質教導並觀察,我們做到多少?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氣質(temperament),即為天生對於內外在環境的刺激而有的獨特反應方式。

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察,

舉例來說,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的孩童,大家適應程度會不盡相同:

活動需求量(是否會上課起來走動、下課時活動的程度)、

規律性(是否影響到睡眠、飲食、如廁的規律性及品質)、

本身正向與負向的情緒比例(容易對事情會有負面的解讀或是正面的認知)、

注意力的分散程度(是否容易因著其他刺激而分心)、

對於同樣一個刺激的反應強度(老師講了笑話後是否會笑得很誇張)、

遇到新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退縮。

 

氣質這件事情並無好壞,

只是會有一些教養上的差異需要微調,若是再極端一點才會較有影響,

也因為每個人的特質都不一樣,這個世界才能更加多采多姿,

於是面對不同的人,就要有與之相符對待方式。

 

這幾年從小學到中學的校園演講所邀約的主題發現老師、家長所關心的部分大多是孩童的專注力、情緒控制、社交問題等,

常想要學習的大人們也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知己知彼之後才能更加瞭解如何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

 

家庭與學校都是孩子社會化的開端與啟蒙地,不過老師與家長的立場有時似乎不太一致,

孩子出現問題後,

有的家長希望老師能解決、

有的卻是老師希望家長能解決、

有的則是希望交給第三方來解決(醫療人士或其他專業)。

 

我們都知道『一枝草一點露』,卻又常常期盼孩子們能『一樣』,

而忘記了他們的『氣質與特質』,忘記了『因材施教』,

或是甚至於演變成去學習各種教養方式來『因材施教』後是為了讓他們變得跟大家『一樣』,

或是至少不要跟大家太不一樣。

 

出現問題時,通常不是單純一方需要改變,

有時候是大人的態度、有時候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

但身為主導者的大人常認為就是孩子需要好好『被要求』,他們才會循規蹈矩,符合大人的心意度過生活,

因為這樣,往往問題很難好好地被解決,甚至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我們都太想趕緊把事情做好,卻少了好好地觀察自己與孩子需要調整的比例。

 

只要給彼此足夠的時間等待對方,按照特質以愛來對待,

相信有很多老師、家長關心的狀況,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本文章轉載於《職能治療師黃彥鈞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