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DHD發現需要幫助的小孩
目前並沒有可靠的生物檢測工具可以證實此疾病,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觀察,也因此診斷的可靠性常受到家長的質疑。美國心理學會(APA)對ADHD所做出的定義,主要的目的並非去診斷哪個小孩有ADHD,而是要發現需要幫助的小孩,因為這些注意力缺乏與過動症狀常好發於12歲以前的小孩,而這個發展階段卻又是基礎認知能力與人際關係建立的重要階段,因此患有ADHD的小孩常會有學習成就低落與低自信心,逃避學習與過度沈溺於玩樂之中,社交行為與遊戲時相當不成熟,低自尊心與道德感薄弱,低挫折忍受度且常會過度反應,自我中心,行為相當魯莽,常受到同儕的排擠等。
對孩子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
臨床上ADHD的發生率,男生比女生來的高(約3-5:1),主要因為男生會出現較多的好動、攻擊與破壞行為,所以比較容易被發現,而女生ADHD的臨床表現較少以過動與攻擊的症狀出現,女生主要表現常以上課發呆、做白日夢、生活懶散與管理能力差為主,所以不容易在兒童早期被發現,常要到國中階段才因為情緒問題就診時,被有經驗的醫師發現。女生與男生一樣會有學習成就低落與人際關係不好的問題,男性較容易出現品行障礙如攻擊暴力或者偷竊等行為,但女生在青少年期則容易罹患焦慮與憂鬱症等疾病,且ADHD患者不論男女在青春期都有飲食控制不好的情形,所以常導致體型過度肥胖,體型肥胖又進一步影響小孩的自信心,且他們也是比較容易出現網路成癮的高危險族群,這些都可能對小孩的未來造成莫大的影響。
關於ADHD藥物治療的疑問
也許家長能夠認同ADHD確實對於小孩的學習與人格成長有顯著影響,但又常會疑問於ADHD的藥物治療,擔心服用ADHD藥物後會變成呆呆笨笨或者生長遲滯;目前臨床上仍以神經興奮劑為治療ADHD的首選藥物,對大約80%以上的ADHD患者有效,而服藥會變呆滯的情形僅會出現在非常少數患者身上,多半要考慮的是“異質性”副作用或者是藥物的劑量問題,確實大約有50%的ADHD患者在服用藥物後導致胃口不好,但多半只會影響到中午食慾,通常服用一段時間後這種副作用就會減輕,且目前文獻資料也都不認為藥物會影響到小孩的生長發育;也有家長擔心服用治療ADHD的藥物會容易藥物上癮、變精神病,但事實正好相反,ADHD的小孩常因為好奇、衝動與不良同儕團體,造成容易接觸毒品而上癮,經過藥物治療後,小孩有規律生活與正常同儕關係,學業能力與人際關係好,反而有助於遠離毒品,利他能、專思達等藥物雖與安非他命、古柯鹼等同屬於神經興奮劑,但作用機轉不同,並不會造成生理與心理的依賴,且也僅有少數零星個案曾出現過精神症狀;藥物對於ADHD患者的治療成效相當好,改善的不是只有注意力或者過動,更重要能改善小孩自我的信心與對於未來的期待,不要因為只是擔心副作用就認為服藥一定不好。
生理功能的缺失,不是犯錯的藉口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並不是一種不用負責任的特權,ADHD 是一種生理功能的缺失但並不是犯錯的藉口,ADHD患者雖然常會做出錯誤的行為,但並不代表他們的道德有缺失就是壞人,犯錯了還是需要接受處罰,但瞭解自己有這種問題,試著去調整與改善自己是必須的,重要的是要如何避免再犯錯,ADHD患者他們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或者包容,這些小孩需要的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困境,希望自己能做的跟別人一樣好來獲得認同與成就,不要讓這種生理功能的缺陷去影響小孩的一生。
現職: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
專長:精神官能症、焦慮症、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疾病及輔導(過動兒、自閉症、智能不足、發展遲緩)、精神分裂病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