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多做運動,穿矯正鞋,孩子是扁平足怎麼辦?

扁平足只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若懷疑孩子出現這種狀況,最好先透過專業醫師、治療師的評估後加以確定,並且把握黃金治療期,大部分都能透過運動訓練和穿著合適的矯正鞋墊得到改善。
多做運動,穿矯正鞋,孩子是扁平足怎麼辦?

 

2歲的小凱被媽媽帶進治療室,緊張的媽媽焦急的問:「治療師啊!我家凱凱走路時不僅搖搖晃晃、常跌倒,聲音又特別大,而且腳掌都平的,這算不算是扁平足呢?有需要穿矯正鞋嗎?」其實每個人的腳掌內側都有一個呈弧狀的部分,稱為「足弓」,此弓型結構主要是幫助人類在走路時,吸收能量和緩衝震盪的功能,當足弓消失,便是「扁平足」。

根據研究資料統計顯示,在臺灣發現3~6歲的孩子平均發生率為44%,隨著年紀成長,扁平足的發生率會下降,3歲兒童發生扁平足的機率是6歲兒童的4.92倍。不過,13歲的兒童仍然有高達20%以上的發生率,這代表扁平足的發生並非如老一輩所說的「長大自然會好」,家長應持續性觀察不同階段小孩扁平足的情況。

先天、後天兩大因素,造就扁平足

扁平足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附生舟狀骨合併扁平足、先天性垂直距骨異常、足部韌帶過度鬆弛、缺乏運動而小腿肌肉較無力、過度肥胖導致足弓受力過大,這些因素都與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子、太早給嬰幼兒坐學步車(不滿10個月大)或穿太軟的鞋子、太早給孩子穿鞋,使足部缺乏在不同材質之地面上活動的機會。

扁平足除了在外觀上看起來腳掌是平的,嚴重者甚至合併後足跟外翻的情況,這對小孩的肢體活動也會造成影響,最常見的現象便是走路搖搖晃晃且不穩定、常跌倒、平衡能力不佳、單腳站立的時間較少,或是常抱怨無法久站,甚至走一小段路就喊腳痠、走路姿勢兩側不對稱、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等問題,可能會影響孩子在體能課的表現。

對於兒童扁平足介入的第一步是要先確定到底有沒有扁平足,家長若懷疑孩子有扁平足時,尋求專業的足踝骨科或復健科醫師加以診斷,如果並非結構性的問題,自動恢復的機會很大,不同年齡的孩子也會採取不同的介入建議。

幼兒在2歲前,腳掌大多是軟骨,且內側脂肪墊較厚,加上韌帶鬆弛,故足弓並不明顯,看起來很像扁平足,2歲前發現扁平足,家長持續觀察即可,大多數生理性扁平足會自然恢復。2~8歲正值足弓發育時期,隨著幼兒成長慢慢學習走路,逐漸運用腳趾、腳跟及腳底的力量,足部肌肉開始發育,足弓才會逐漸形成,因此,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可採取運動配合穿著矯正鞋的方式來矯正,並且每年追蹤足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