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怎麼哭了?來,馬麻帶你飛高高好不好?飛高高就開心囉!」不少父母哄小孩時都喜歡抱著孩子玩飛上飛下的遊戲,想藉此安撫孩子的情緒,殊不知「飛高高」的重力加速度有可能對寶寶的大腦造成傷害。怎麼說呢?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曹珮真分析,嬰幼兒頸部支撐力不足、腦部較脆弱,頭部又佔全身比例的1/4,當外來力量上下左右或前後搖晃頸部,頭部沒有受到良好支撐保護,便容易傷及腦部組織,輕則血管撕裂出血,重則神經受損。這種因為晃動、拋接造成的腦部傷害通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通常好發在3~6個月的小小孩身上,孩子4歲前都有可能發生。
不過,父母抱著寶寶搖晃是很平常的事,如何拿捏搖晃的力道與方式呢?曹珮真醫師解釋,其實只要掌握寶寶有可能受傷的幾種情境,就能有效避免寶寶受到傷害。這幾種情境包括「雙手抓住寶寶肩膀前後搖晃」、「上下拋接或快速旋轉寶寶」、「將寶寶拋丟在床上」、「開車時沒讓寶寶坐安全座椅」…等等;這些動作都會讓寶寶的頸部失去支撐、頭部產生離心力,進而造成腦部損傷。
除了上述幾種情境,哄寶寶睡覺時也不能大意。曹珮真醫師提醒,有些父母習慣將寶寶的頭靠在自己肩上左右搖晃或上下抖動,此時若沒有固定寶寶的頭頸,一旦晃動力度稍大、寶寶頭頸失去支撐,頭頸部就會脫離固定位置而受傷。哄寶寶睡覺最好還是用搖籃式抱法,以手臂和手肘固定寶寶的頭頸和身體,並控制搖晃、拍撫力道,以免寶寶頭頸走位。若要將寶寶放在電動床中哄睡,也要確定搖晃力度不會讓寶寶的身體脫離固定位置,如此才能確實降低寶寶受傷的風險。
罹患嬰兒搖晃症的寶寶根據嚴重程度有幾項常見特徵。輕微症狀有嗜睡、食慾下降、不易叫醒、精神萎靡等;症狀嚴重的孩子則會出現腦壓升高、意識喪失、呼吸停止、劇烈嘔吐、貧血加抽筋、發燒等表現。當出現這些症狀,須立即就醫。不過因為1歲以下囟門尚未關閉,許多寶寶多半只是有點食慾不振、精神變差,往往很難察覺。曹珮真醫師表示,腦壓升高、意識喪失、呼吸停止都會造成缺氧。全面性缺氧對大腦傷害非常大。寶寶除了可能會反覆抽筋(抽筋難以治癒)、形成頑固型癲癇,甚至有可能演變成腦性麻痺,必須長期臥床。而大腦出血及腦部受到壓迫也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孩子往往一輩子都需要用藥物治療,影響不可謂不大。但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寶寶即便初期生理發展落後,自理、理解和學習能力在未來仍有機會可以追上其他小孩。
由於嬰兒搖晃症在出院後仍有慢性出血的風險,此時應持續觀察寶寶的食慾
和精神狀態。寶寶年紀若在1歲以下,可以用手摸摸寶寶的囟門,若囟門鼓起,加上異常哭鬧或嗜睡、嘔吐不吃東西,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如果寶寶有癲癇症狀,已有爬、走等行為能力,最好不要讓寶寶獨處以免發生危險。若寶寶服藥後仍癲癇發作,可能是劑量不足或病況有變,須請醫師重新調藥。且因為感冒、壓力大也會增加癲癇發作次數,當寶寶出現類似症狀,主要照顧者最好長時間陪伴在寶寶身旁,以免寶寶臨時發作產生危險。
在上述症狀之外,曹珮真醫師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尚未發展出完整行為能力,不大可能會突然受傷或出現瘀青。若寶寶身體出現奇怪傷口,主要照顧者解釋的理由又十分牽強,譬如寶寶明明才兩個月,連翻身都不會,卻說寶寶自己從床上掉落或不小心撞到櫃子,就要小心寶寶可能遭到不當管教或虐待。
正因為寶寶脖頸尚未發育成熟前十分脆弱,車上一定要加裝兒童安全座椅,並將安全座椅背對駕駛座,這樣才能在緊急煞車時讓寶寶頭頸獲得支撐。另外要提醒爸爸媽媽,平常使用揹巾應該將寶寶置於胸前,千萬不要將寶寶揹在背後,騎摩托車也不要用揹巾,以免發生危險。若要讓寶寶坐搖椅或搖床,由於不同品牌的搖椅搖床設計不一,搖晃幅度有相當大的區別,最好等寶寶4~6個月以上再開始使用。(剛出生的寶寶因為體重差異,能夠承受的震動幅度不盡相同,同樣的幅度對體型較大的寶寶沒有影響,但對小隻寶寶卻可能造成傷害。)此外,讓寶寶坐搖搖馬或旋轉木馬之前,必須先確認寶寶具備「坐」的能力。如果寶寶剛學會坐,因為寶寶的核心肌群尚未穩定,最好將寶寶抱在身上。
曹珮真醫師提醒,許多嬰兒搖晃症的案例往往是大人情緒控管不佳所致。照顧寶寶時應做好心理準備,儘量不要被情緒牽著走。如果因為工作需要將寶寶交由保母或托育中心,要時時留意寶寶身上是否有奇怪的傷口或瘀青,並注意寶寶的食慾和精神狀況,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缺乏支撐
搖晃
旋轉
翻滾
拋接
撞擊
整理/編輯部 |
曹珮真
學歷: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班、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美國波士頓兒童醫學院兒童急重症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生兒科研究員、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臨床研究員
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陽明大學小兒學科講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曹珮真
插圖/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