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屬於大腦最晚發展完成的部位,這些能力需要外在環境的刺激與訓練。遇到困難時父母適時的鼓勵與支持,小孩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學會延遲滿足,如此可以讓自己的表現更符合環境的期待,因而得到肯定與成就感。
1989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棉花糖實驗」,他們先在實驗室內擺上一顆棉花糖,然後告訴房裡的小孩,如果他們願意多等幾分鐘不要去吃糖,結束後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有些自制力比較差的小孩,根本不等待就直接吃掉糖果,但有些小孩則會試著克制自己的慾望。實驗結果顯示,對於4歲小孩來說,平均等待時間為6分鐘,若能等待超過15分鐘才吃的小孩,自制力就非常的好。
重點是,研究人員在10年後追蹤這些接受過測驗的孩子(當時已經14歲),發現這些青少年在「幼兒園時期等待的時間長短」與「青少年期的學術能力測驗成績」有強烈的相關性,追蹤也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等待的時間越久的學童,在青春期應付壓力與挫折的能力越好,學習的專注力也越好。
受到媒體或業者宣傳的影響,家長普遍認為小孩應該盡早學習多種才藝,以為只要能讓小孩提早學會唐詩、拉小提琴或說著一口英語,往後的競爭就能拔得頭籌。然而家長常過度重視智育的表現而忽略自制力的學習,有時見到家長讓小孩在公共場所隨意奔跑、喧嘩,不遵守禮讓、輪流與等待等社會規則,家長可能認為不應該給孩子限制,讓他自由發揮,但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與瓶頸時都需要耐心與自制力來克服,否則常會導致其日後逃避困難或不願意解決問題,學習意願低落且人際關係的失敗,這與孩子未來的人格成熟與成就動機有相當大的關連。
延伸閱讀:用6招,培養「挫折容忍力」!穩住孩子的情緒及能力發展
「自制力」就像是「肌肉張力」一樣,是可以經過訓練而得到改善的,舉凡像注意力、耐心、抗拒誘惑等都可以經過遊戲訓練的方式而得到改善,但關鍵在於家長需提供適當的環境、方式與誘因來協助小孩的自制力:
干擾的環境常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即使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吵雜與憤怒的環境(聲音經過母親的肚子,母親的情緒導致壓力賀爾蒙升高)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孩子學習時,盡量減低週遭的干擾因素如網路聊天或3C遊戲,人的大腦經過研究是不能一心二用的,如果過程中一直反覆受到干擾與打斷,會讓小孩無法習慣維持專注力在一件事情上,長大後做事情或者學習也比較不容易維持專心與耐心。
訓練的方式主要以小孩的興趣為主,不要讓小孩覺得無聊,否則不容易維持注意力。有些家長以為看電視專心代表注意力集中,但差別在看電視是被動的狀態,本來就不需用太多的注意力,所以應該以要讓小孩參與「主動學習」的遊戲,比如完成拼圖、下圍棋或玩俄羅斯方塊等,讓小孩能維持專注力在要做的事情上,讓他們學會拒絕其他誘惑,只做該做的事。
若做完一件事可以得到快樂與肯定,孩子就會努力去完成以獲得成就感,但若被說是浪費時間,當然會讓人失去動機。家長不能單單只考量結果,也必須認同小孩子過程中的努力,有時即使你認為孩子做的不夠好,還是應該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家長可能困擾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鼓勵,事實上多數的研究認為口頭的鼓勵與肯定,肢體的擁抱與眼神鼓勵,會比物質或者金錢的回饋來的有用。
不論大人或者小孩,都應該努力學習「自制力」,除了讓你把事情做的更好之外,也會讓別人更喜歡與認同你,當然在教孩子自制力的同時,大人也需要注意 「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控管,否則說一套做卻是另外一套,孩子會失去改變的動機與意願。
現職: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
專長:精神官能症、焦慮症、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疾病及輔導(過動兒、自閉症、智能不足、發展遲緩)、精神分裂病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