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體能智商」?體能智商與寶寶大腦發展有什麼關聯?身體不同部位的活動對大腦的刺激也不一樣?
大多數人對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指數)和EQ(Emotional Quotient,情感指數)這兩個名詞不陌生,但你知道什麼是PQ嗎?所謂的「PQ」就是「體能智商」(Physical Quotient),體能智商簡單來說就是動作能力發展商數,它大致上可以分為大肌肉動作、精細動作和語言能力等3個部份,這些能力的發展表現與大腦息息相關。透過神經發展年齡和生理年齡的相互比較,我們可以確定孩子的體能智商是優越(平均值以上)、標準(符合平均值)抑或是遲緩(平均值以下)。
有鑑於體能與大腦發展密不可分,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專家格連‧杜曼將孩子從出生到6歲的大腦發展分成7個階段,並將其與動作能力結合制訂出一個「行動發展量表」,根據大腦不同發展進程對應動作發展狀況。首先剛出生~1個月的寶寶主要是發展早期腦幹和脊髓,此時寶寶的行為僅止於反射性反應,還無法自行移動身體,多半只有手、腳的動作。接著1個月~2.5個月會發展腦幹及早期皮質下區,寶寶開始會用腹部貼地、以手腳對側爬行。2.5~7個月發展中腦及皮質下區,寶寶可以用不同側的手掌及膝蓋爬行。7~12個月發展初始皮質,寶寶走路時會展開雙臂以維持平衡。12~18個月發展早期皮質,寶寶此時走路不再需要張開雙臂平衡,而是可以自如地擺動雙臂。18~36個月發展原始皮質,寶寶無論走路或跑步都可以用對側手腳交叉動作。直到36~72個月,大腦會發展原始皮質,寶寶有能力靈巧地使用單腳活動。
延伸閱讀:翻身‧坐‧爬‧站‧走,寶寶粗動作大解碼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講師吳端文表示,體能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還可以促進大腦發展、提升智力。以1歲以下的寶寶為例,0~6個月的寶寶可以做的運動包括翻身、坐穩/平衡、匍匐爬、趴地玩和轉圈;7~12個月的寶寶可以做的運動則包括快爬、扶著牆站著走、爬上/爬下椅子(或沙發、床)、蹲下和站起等。
她指出,寶寶大約到了2~4個月就可以讓他練習握住媽媽的手指做仰臥起坐的動作,這個動作帶動頭部、胸部所運用到的頸部曲肌、腹肌可以增強消化功能,上肢和肩、背肌肉在活動時可以刺激本體覺,且寶寶在運動過程中會擴胸,這有助提高腦部血氧含量、促進腦細胞間的連結。0~6個月的階段特別需要訓練的動作是「趴」。因為趴可以強化本體覺、促進自我調節,有助寶寶更規律的吃、睡,減少哭鬧並且更容易獲得安撫。寶寶在趴的時候需要撐起上半身,此時肩膀、肩胛、頭部和上背部的肌肉會收縮進而刺激本體覺,且趴姿比仰躺(寶寶仰躺時可能會踢腿或摸玩具)需要用到更多大肌肉群。也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媽咪從寶寶出生開始每天挪出一段固定的時間讓寶寶趴在肚子上,並協助寶寶進行Tummy Time的活動。「Tummy Time」包括趴著以及匍匐前進等,寶寶在活動過程中可以藉由「抬起頭」、「挺胸」來學習控制頭部動作與鍛鍊頸、背、肩的肌力,同時可以促進視覺發展、提升平衡感、減少扁頭和臉部不對稱的機率和提升平衡感,好處多多。
至於7~12個月的寶寶,媽咪可以為寶寶進行「懸吊」動作的鍛鍊。有些人會擔心寶寶在做懸吊式動作時手臂會無法支撐甚至脫臼,有些人則擔心平衡活動所做的搖晃會傷害大腦。但吳端文強調,所有嬰幼兒體能運動的基礎就是「安全」。只要遵循運動規則、落實防護措施,毋須擔心寶寶會受到傷害。媽咪可以準備一個符合標準規格的體操墊或瑜珈墊,並在寶寶活動範圍內排除所有可能會讓寶寶撞到頭或倒下來壓到寶寶的物品。運動時須漸進式練習,讓寶寶的身體逐漸習慣、適應運動節奏,一旦寶寶在運動過程中「變臉」,露出想哭或排拒的表情就要馬上停止。
吳端文分析,爬行、貼地爬、手膝並用爬樓梯都是很棒的有氧運動。這些運動的功能就像大人的慢跑一樣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加速腦神經細胞發育。媽咪平常就要多給孩子機會練習這些動作、創造運動的環境,畢竟練習才是讓孩子體能進步的不二法門。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兼任講師林茂勳補充,孩子若在1歲前就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僅有助身體整合原始反射、促進下一階段自主動作的產生,也可以為接下來粗動作發展鋪路。且適當運動可以幫助大腦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穩定情緒,寶寶白天消耗大量體能,夜間便可以順利入眠,建立規律的作息,可以說是為未來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延伸閱讀:這套親子瑜珈,可以讓寶貝晚上睡得好,還能幫媽咪甩掉多餘肉肉!
以下分享二階段6種寶寶體能運動,一起做做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