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寶貝總跟阿嬤、保母黏TT... 別讓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許多職業媽咪都會碰到親子關係疏離的問題。如何與孩子培養感情,讓孩子願意主動親近自己?孩子不聽話該怎麼教?平常與孩子互動要把握哪些原則?
寶貝總跟阿嬤、保母黏TT... 別讓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難道職業媽媽的原罪就是親子疏離嗎?來看該如何培養親子關係,讓孩子願意親近自己!

職業媽咪的5個困境

困境1.親子關係疏離

專家解讀:

親子關係疏離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良性互動;當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充分的愛與關懷,自然會與父母漸漸產生隔閡。皓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廖靜芳表示,此時應該想辦法與孩子增進親密感,媽咪可以在洗澡、餵奶、換尿布時輕輕撫摸、按摩孩子的身體,或在睡前輕拍孩子的背哄他入睡。若時間允許,媽咪可以每天設定一個或多個時段固定和孩子聯絡(打電話或視訊)、與孩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到妳滿滿的愛與關心,這也是拉近親子距離的一種方式。

此外,與孩子相處時應該儘量營造正向互動氛圍。當孩子發現「和媽媽在一起很快樂」、「和媽媽在一起好有趣」,自然就會想要與媽媽有更多互動。建議媽咪不妨設計一些親子之間專屬的小遊戲,比方躲貓貓、扮家家酒等,讓孩子與妳產生正向連結,彼此關係就能夠靠得更近。

困境2.對孩子產生補償心理

專家解讀:

不少人因為沒時間陪孩子產生愧疚感,轉而用物質彌補孩子的需求,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然而,這種「用金錢折抵陪伴」的方式會讓孩子養成錯誤的價值觀,孩子會以為「給我物質的人才是愛我的人」而忽略愛並非只有物質給予一種形式。久而久之,孩子對物質的慾望會愈來愈強,一旦需求無法被滿足就可能出現偏差行為。廖靜芳指出,對孩子有補償心理的父母除了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平常也會不自覺順從孩子。但這種「不管教」只會養出一堆媽寶、爸寶,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並不是好事,許多孩子甚至可能因為這種不當的教養方式而走上歧路。媽咪在托育前應該做好心理建設,不要因為將孩子託給他人照顧就有罪惡感,畢竟能夠自己照顧就不會托育,不需要為此感到自責或愧疚。

困境3.給孩子過多協助和介入

專家解讀:

許多職業媽咪為了節省時間常會幫孩子代勞,但這麼做會讓孩子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將大人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逐漸養成依賴的習慣。提醒媽咪,即便趕時間也要耐住性子讓孩子獨自完成該做的事,不要急著插手。

困境4.孩子產生情緒問題

專家解讀:

有些人把小孩托給公婆或保母,週末才將小孩接回家,孩子往往會因為重複面對分離情境而產生情緒問題;有的孩子會賭氣、故意不理睬父母,分開時冷漠地說再見;有的孩子則會變得很黏人,每次與父母分別都大哭大鬧;有的孩子一看到父母就會不好意思地跑去躲起來。廖靜芳提醒,無論孩子多小,與孩子分離前都要和孩子充分溝通、讓孩子做好分離準備。此時可以向孩子說明分離的理由(為什麼爸爸媽媽要把你托給其他人照顧)與未來的計劃(等長大就可以回家住),再告知孩子分離的時間以及什麼時候會來接他,最後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想念爸媽時可以怎麼做(譬如抱著媽咪送的布偶、打電話或視訊),透過這些方式降低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一旦有了準備,情緒波動相對會變得比較小。

困境5.教養時衝突不斷

專家解讀:

職業媽咪一方面要處理家事,一方面要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往往沒有多餘時間給予孩子適當的教導,以致於一旦發現孩子行為舉止出現問題,就會想要趕快把孩子教好。但俗話說「呷緊弄破碗」,不斷糾正孩子的行為,只會將孩子的心推得愈來愈遠,孩子也會變得愈來愈不聽話。廖靜芳建議,職業媽咪最好每天空出固定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遊玩、看書、說故事,以此瞭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心理狀態,藉此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和行為;先與孩子建立正向互動,讓孩子喜歡與妳親近、願意聽妳的話,之後再循序漸進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和規矩,如此就可以減少親子間的不愉快。

 

非主要照顧者 仍可建立穩定依附關係

0~2歲孩子其中一項發展任務就是與父母建立依附關係。所謂的「依附關係」指的是孩子可以與一個重要他人建立親密而特殊的情感連結。安全的依附關係可以讓孩子有能力忍受與「重要他人」分開並主動探索環境、發展對自我的信任和價值感。一般來說,孩子建立依附關係的對象大多是母親,但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將孩子交由其他人照顧,這些照顧孩子的人就會變成孩子的主要依附對象。不過,當孩子建立依附關係,就會將此依附關係迅速擴展到其他家人身上、開始與其他人建立關係,1歲半左右的孩子大概可以和2、3個人建立依附關係,所以即便把孩子交給他人照顧,母親還是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親子關係疏離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良性互動;當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充分的愛與關懷,自然會與父母漸漸產生隔閡。

培養感情 這樣做就對了

>平日

現代科技發達,職業媽咪雖然白天無法陪伴孩子,但還是可以利用視訊與孩子互動。建議媽咪可以在公司找一個不被打擾的安靜空間,每天固定時間與孩子視訊,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咪不在身邊,仍舊關心、愛護自己。視訊時可以說故事或唱兒歌給孩子聽;或與孩子聊天、請孩子分享自己喜歡的玩具、玩偶;也可以與孩子做拍手、擊掌等動作強化互動感。當孩子慢慢長大,可以請孩子分享自己在家裡、學校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心情感受,透過正向回應給予孩子支持與鼓勵。

>假日

經過5天忙碌的工作,職業媽咪到了休假日應該儘量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比方玩丟接球、扮家家酒、畫畫、閱讀繪本等等。如果碰上3、4天連假,還可以提前規劃、帶孩子來場小旅行,到國內外不同景點體驗新奇的事物。良好的互動可以讓孩子感覺被愛,這種「被愛」的正向情緒不僅能夠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會烙印在孩子的心裡,使孩子累積溫馨而美好的家庭回憶。不過廖靜芳也提醒,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並不是讓孩子予取予求,也不等於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與孩子互動時還是要訂定一個底線,讓他知道大人的原則,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失去規範而變得無法無天。

 

當孩子不符期待 勿隨意發怒

「都這麼大了還不會拿湯匙吃飯,阿嬤/保母是怎麼教的!」職業媽咪因為不是主要照顧者,平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瞭解孩子,若與主要照顧者缺乏溝通,很容易對孩子期待過高,一旦孩子不符期待就大發雷霆。廖靜芳說,職業媽咪在把孩子接回家照顧前應該先與受托者確認孩子目前的發展情況和基本能力,以免期待過高而產生負面情緒。當孩子做出不符期待的行為,首先要思考孩子是真的不會做還是刻意不做,或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先瞭解原因,才能用正確的方式介入。有的孩子為了與弟妹爭寵,會刻意做出退化的舉動吸引大人注意,譬如已經2歲卻還在拿奶瓶喝奶。有的孩子則是為了與媽咪產生更多互動才想透過「不會」讓媽咪協助他。無論如何,平常都應該適時讚美孩子,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當孩子無法達成要求,不要隨意發怒,而是先了解原因、嘗試降低標準,並給予孩子教導和協助,之後再逐漸降低協助的比例,這樣才不會引發親子衝突。

 

維護母親角色 別遷怒受托者

有的媽咪為了維護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會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主要照顧者(受託者),但主要照顧者畢竟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這麼做反而會讓孩子對媽咪產生質疑,甚至產生「主要照顧者(阿嬤或保母)和我一國,媽咪是另一國」的對立想法。再加上這種「把主要照顧者當成假想敵」的作法有造成反作用力的風險,孩子可能會起而效之,以後也在背後批評家人或朋友,這樣一來反而是對孩子造成錯誤示範。因此,媽咪如果對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有質疑,或與主要照顧者產生歧異,最好私下與他們溝通,別當著孩子的面批評。

除此之外,有的媽咪因為想爭回教養孩子的主導權,會出現極端做法甚至變得歇斯底里,比方說責罵孩子「你這麼聽阿嬤的話,那你去當阿嬤的孩子,不要當我的孩子!」這種情緒化的表現對大人來說可能只是「一時的嚇唬」,對孩子而言卻會留下長久的陰影。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以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夠乖媽媽才不要他,因而產生「是不是聽媽媽的話她才會愛我?」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出現頻繁的情緒起伏甚至產生憂鬱情緒,覺得自己很糟糕,是個不值得愛的人,並因為對媽媽的愛的不確定感而無法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也可能出現人格扭曲、情緒障礙等問題。廖靜芳強調,母親的愛不應該有條件之分,就算是一時的情緒發洩,這種極端的話也不該在孩子面前說。

提醒媽咪,陪伴時間長短與親子關係的好壞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親子關係是否緊密關鍵在於相處品質。如果能在孩子需要妳的時候察覺孩子的需求並適時給予回應,孩子與妳相處的經驗大部分是愉快的,自然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此外,教育孩子時要透過引導和溝通讓孩子願意配合自己的要求,不要用物質當作吸引孩子的工具。

提醒媽咪,陪伴時間長短與親子關係的好壞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親子關係是否緊密關鍵在於相處品質。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皓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廖靜芳

攝影/Happy-Time哈皮兒童寫真

model/漂亮媽咪張羽涵、可愛寶寶李紹麒、氣質外婆張玉瑜

梳化/蔡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