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哭泣不能抱?最好分房睡? 培養獨立寶寶 小心誤踩禁區

坊間談獨立教養的書不少,但觀念是否正確?父母很難判斷。培養孩子獨立應該把握什麼原則?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讓寶寶與大人分房睡?寶貝跌倒哭泣到底要不要抱?
哭泣不能抱?最好分房睡? 培養獨立寶寶 小心誤踩禁區


「培養小孩獨立」在育兒圈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但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呢?

建立穩定依附關係 獨立第一步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2歲是培養孩子獨立的第一個關鍵期。此時孩子的行為能力提升,對自己有了更多掌控權,也變得更有主見,正是訓練獨立的好時機。

孩子獨立的速度有快有慢,這不僅與氣質、性格息息相關,也與依附關係、模仿能力等因素有關。臺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臨床心理師鍾宛玲表示,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輕易踏出獨立的第一步,有的孩子卻不行?主要關鍵就在依附關係。依附關係穩固與否,相當程度左右了孩子獨立的進程。

延伸閱讀:訓練0~3歲寶寶生活自理能力

她分析,6個月~1歲的孩子如果無法在哭鬧時即時獲得安撫,或哭鬧時的需求無法準確被滿足,就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如此一來,孩子日後在嘗試自己做某些事情時,就會因為「不確定能否得到大人的協助」而裹足不前。相對的,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因為確定背後有大人做後盾,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獨立」帶來的挑戰,獨立性自然就會比較高。

用「模仿」強化寶貝自信心

此外,孩子在9個月~1歲半開始發展模仿能力,主要照顧者如果能夠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比較有利於孩子獨立。為什麼呢?鍾宛玲解釋,孩子一旦有了參考範本,照著做以後獲得鼓勵,就會產生「我可以做得到」的認知,這有助強化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產生「自己做」的勇氣。

評估孩子能力 別「呷緊弄破碗」

在訓練孩子獨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不肯配合的狀況,此時須判斷孩子是「故意不做」、「沒有能力做」,或「有能力做但需要訓練」。如果是「故意不做」,要找到不做的原因。有些孩子為了與弟弟妹妹爭寵,會刻意裝小以獲得父母關注,這種「故意」,其實是一種撒嬌的表現。另一方面,若孩子是「有能力做但需要訓練」,就可以趁機訓練孩子獨立。

培養孩子獨立其實並不難。但大多數家長都會掉入「呷緊弄破碗」的窠臼,強迫孩子做超過他能力範圍的事,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而產生反效果。還有些虎爸虎媽習慣用斥責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受到責罵,就會變得愈來愈畏首畏尾,最後變得什麼都不敢做。也有不少人常告誡孩子「這個不許做」、「那個不准碰」,孩子被侷限在父母設定的框架中,自然也會減緩獨立的腳步。鍾宛玲提醒,父母在培養孩子獨立的過程中應該遵守「不傷人」、「不害己」、「不做違法的事」等3大原則,要求孩子做超過能力範圍的事已經違反了「不害己」的原則,家長應該時時留意自己教育孩子時的態度,才不會弄巧成拙。

延伸閱讀:一收一放,拿捏得宜!生活獨立 V.S. 情感依賴

培養獨立寶寶的4個條件

  1. 在孩子6個月~1歲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2. 在孩子9個月~1歲半作為他的模仿對象,開始教導他簡單的生活技能。
  3. 糾正孩子時須同時教導他正確的做法,不要一味責罵,以免讓孩子養成逃避心理。
  4. 避免要求孩子做超過他能力範圍的事。

 諮詢/鍾宛玲心理師 整理/編輯部

正因為爸爸媽媽在培養孩子獨立時很容易誤踩禁區,本文列出3個最常見的獨立教養觀念,請專家分別說明並揪出盲點。

依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