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比媽咪千萬別忽略了跟小寶貝說話的重要性!其實寶寶都有聽到!
國外曾做過一項研究,邀請10位懷孕的準媽咪在孕期內不斷對肚中的寶寶講述相同的故事,待寶寶出生後,再請每位媽咪輪流對寶寶說起這則故事,結果當寶寶聽到自己母親聲音時會表現出明顯的反應,停止吸吮、凝神靜聽,這顯示媽咪的聲音對寶寶來說,是最特別、最熟悉的親子連結,也驗證了胎教對於日後各項聽覺發展或多或少有所幫助!
許多研究皆證實初生寶寶對媽咪的聲音具有特別的反應,此時視覺發展尚未健全,但寶寶在聽到媽咪聲音時會輕輕發出咕噥聲;等到1個月大時,寶寶對於主要照顧者的聲音以及高頻率的音調會展現出高度興趣。
聽覺仍是2個月大寶寶認識世界的主要訊息來源,各種能發出聲響的事物都可以令他全神貫注,此時他已學會發出聲音來表達情緒,模仿他的聲音給予回應時會使他感覺興奮,媽咪可以藉由說話、哼歌、唸故事書的方式和寶寶交流,並適時改變音調與節奏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媽咪的聲音可以讓3個月大的寶寶感覺安心、放鬆,這是建立安全感的開始;此時的寶寶正逐漸發展身體的協調性,家長可在床邊放置能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刺激寶寶的抓取技巧。
4個月大的寶寶逐漸學會如何發出聲音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你可以經常聽見從他口中發出各種無意義的聲音,這表示他正努力練習發聲,家長可加強豐富的表情、肢體以及聲調變化來刺激寶寶的聽覺。
5個月大的寶寶已可以分辨聲音出處,經常叫喚他的名字,給予週遭物品固定名稱,可幫助寶寶建立認知。當被忽略時,寶寶可能不甘寂寞地發出聲音,甚至是長聲尖叫,且因為成功引起他人注意而樂此不疲。
6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喋喋不休地發出聲音,這是說話的暖身前奏,你會經常聽見他反覆練習各種音節,當你面對著他說話時,他會緊盯著你的嘴唇,甚至想要模仿類似的聲音,多給予注意與回應對寶寶是最大的鼓勵!
7個月大的寶寶逐漸對新奇的世界產生興趣,他可能喜歡敲打物品所發出的聲響,並且反覆這麼做,家長可以提供不同材質的玩具讓寶寶主動探索與學習。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發展認知連結,他雖然還不會說話,卻已經可以了解固定辭彙的大致意義。
手語專家建議可以教導7~12個月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學習「嬰兒手語」,以便與他人展開更多的互動;嬰兒手語是個不錯的溝通橋樑,但畢竟人類還是以語言為主要溝通渠道,即使不學這項技能也無損於寶寶日後的溝通及語言能力。
8個月到18個月大的寶寶正值迅速吸收語言、練習發聲的學語階段,除了更加頻繁地對寶寶敘述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說故事是一個加強寶寶語言發展的好方法!
1歲前的寶寶即使還無法正確說出清楚的辭彙,但他已經能夠從不同的音調中揣測他人的心意,從中了解自己正受到安撫、肯定或苛責,當寶寶正進行某些危險行為時,你可以發出強硬而果斷的語調(如:不行、危險、小心)來禁止這項行為,但大多時候還是應鼓勵他大膽探索。
不管到哪裡、做什麼、看見什麼,都可以對寶寶說明,這個階段的寶寶所了解的比能說的還多,當你說到某個經常提起的單字或簡單指令,他會用肢體表現給你看;即使當下他並無反應,但所有的語彙都已積存在他的腦海中,你可以緩慢且清楚地再三重複,使寶寶學習正確的發音,接下來就是靜心期待隨時都可能從他口中蹦出的第一個單字!
延伸閱讀:12種寶寶肢體語言,讓你看懂他的需求!
在寶寶出生、爬行到搖搖晃晃學步的第一年裡,是這一生當中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可別以為對著他喃喃自語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各種研究資料均顯示,經常和寶寶說話,對於寶寶各種身心發展以及人格特質養成,具有非常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力!
寶寶在胎兒時期就已經對聲音展現出高度敏感,當胎兒接收到媽媽愉悅的聲線時,血管會因而擴張,使得身體內流動的血液量增加,體內的含氧量充足不僅對各種器官發育有幫助,也會使胎兒保持較快樂、穩定的情緒;有研究指出,聽覺刺激亦有助於強化智能發展。
好處2、活絡大腦運作
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曾經提到:「大腦就像繁忙的網路,網路連接的有效性決定了我們的智慧。」根據醫學研究指出,三歲前的腦細胞組織已完成60%,這些發展大多來自早期各種感官統合,即使不會翻身、不能自如行動、尚未開口說話的嬰幼兒,都能藉由聽覺接收各種資訊,累積成大腦發展所需的養分。
寶寶在0~3個月時即對聲音有所反應;4~6個月時開始將「聲音」與「嘴巴活動」產生連結,主動性地從口中發出聲音;7~9個月時學會用聲音表達需求,並試圖模仿由他人口中發出的聲音;10~12個月時已經能理解簡單的常用詞彙所具備的特殊意義,甚至可說出有意義的單字。這些不斷重複聽見的聲音慢慢內化為各種生長、學習所需的資料庫,而後發展為重要的認知架構。
延伸閱讀:新生兒篩檢異常怎麼辦?是否會影響保險?看這篇就知道!
好處4、健全人格發展
寶寶的語言學習進程是由「觀察」、「聆聽」、「整合」到「說話」,早期是否擁有良好的聲音刺激及模仿環境,對於未來的語言發展影響重大。若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喜歡說話,寶寶在語言爆發期之後也會展現出「說話」的興趣;由年紀大的長輩帶大的寶寶,通常語言能力較低落,這是因為長輩的關注焦點往往在於日常所需,生活中缺乏語言刺激的孩子成長後,可能會發展出寡言或聒噪的兩極人格。
「聽」與「說」是語言發展的重要環節,當爸媽經常對著寶寶說話,寶寶會開始模仿眼睛所看到的表情與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這些模仿的過程慢慢將無意義的發聲建構成有意義的語言,寶寶看得越多、聽得越多,大腦中的記憶體容量便不斷擴充,未來通常能說得更好,也較願意接受語言學習!
和寶寶說話最原始的動機為「愛」,溫柔的聲調、慈愛的注視、溫暖的擁抱是父愛、母愛的表現,對寶寶而言更可從中獲得安全感與被愛的感覺,透過對話過程將逐漸建立親子親密關係的基礎,強化親子雙方的信任與愛意。
當寶寶受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等感官刺激,會逐漸連結出各種因果關係,並在大腦中形成記憶,從日常生活獲得越多感官刺激,越能強化各種感覺統合,因此不但要說給寶寶聽,還應該隨著年齡成長,讓寶寶參與更多感覺體驗。
寶寶一切行為能力都是從模仿身邊的照顧者開始,所有聲音、語言、表情、動作的細節,不斷地在寶寶的大腦中吸收、消化、累積,最後發展出相似的模仿行為,寶寶可以由照顧者身上學習到微笑、親近與信任...等正向社會化行為,倘若照顧者不注意言教、身教,也可能帶給寶寶不良影響。
許多爸媽喜歡用講繪本故事的方式和寶寶說話,繪本就像是圖畫的集結,閱讀繪本猶如帶領寶寶進入藝術欣賞的殿堂,由圖畫衍伸而出的故事內容既有實際的畫面可建構認知,圖畫中透露更多故事以外的訊息足以開啟寶寶的異想世界,親子共讀時的親密感也能滿足寶寶被愛的期待!
經常對寶寶說話,觀察寶寶的反應是否合乎正常生理發展,若有生理或語言障礙的警訊可及早發現!有些孩子對於聲音的反應不大,甚至毫無反應,一定要特別留意,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測,千萬不可誤信「大雞晚啼」,以免錯失語言治療的黃金關鍵期;學語期的寶寶如果出現口吃、大舌頭、構具異常、橋舌音異常的情況,也應尋求早療協助。
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作為說話的題材,平時養成對寶寶敘述正在進行事件的習慣,例如換尿布時可以說明每個步驟,「我現在要幫你脫褲子」、「把髒尿布脫掉」、「換上乾淨的尿布,很舒服喔」、「穿上褲子就好了」,讓寶寶自然熟悉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語彙。
建議家長應和寶寶目光相視面對面說話,如此不僅可以讓寶寶更清楚看到發音的嘴型與臉部表情,幫助日後的語言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寶寶感受到專屬的愛意,若再加上擁抱與撫觸,更能增進親子關係,當寶寶情緒不穩定時,這些親密接觸都是很好的情緒緩解良方!
剛開始和寶寶說話時,也許寶寶並不了解其中意義,透過不斷重複相同的詞彙,再加強表情、聲調、動作,例如:「今天有乖乖洗澡,“好棒”!」;或給予實物對照,例如:一邊指著杯子一邊緩慢說出「杯子」,慢慢地寶寶就能了解詞彙所連結的意義。
語言發展是由模仿而起,精準的模仿則需要仔細的觀察,剛開始和寶寶說話,應採用較簡易的發音與簡短的音節,說話時的語氣盡量緩慢且清楚,也可引導寶寶做出與單字相符的動作,等寶寶弄懂單字的意思後,再進一步延伸出其他相關連的詞彙,逐步擴充寶寶大腦中的應用詞資料庫。
和寶寶說話的內容不需設限太多,說故事、唱童謠能讓寶寶感受聲調及音韻變化,逗弄、遊戲也是對話的方式,只要能夠吸引寶寶的耳朵,就是成功的親子對話。
親吻、吹氣、打喝欠、彈舌頭...這類由口腔所發出的聲響,很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寶寶感覺新奇,家長可以藉由各種口腔發聲遊戲引導寶寶學習發出不同的聲音。
使用輔助工具來加深聽覺與其他感官刺激雖有助益,但務必要確認其安全性。繪本應選擇不反光材質,以免傷害視力;聲光玩具應確認是否為無毒材質,吊掛玩具則需經常更換位置,以免寶寶因長期注視而造成斜視。即使再忙也不應過度依賴輔助用品完成寶寶的聽覺刺激,點讀筆、視聽教材絕對比不上父母的貼身陪伴,「雙向溝通」才是無可取代的語言學習途徑!
有些家長喜歡用疊字組合的「兒語」與寶寶交談,例如:吃飯飯、坐車車、洗手手,雖然這樣的方式對寶寶來說易懂、易學,卻可能影響日後的語言使用以及詞彙累積。對已進入學語期的寶寶說話,應該以淺顯扼要的正確用詞帶領寶寶逐步邁入正常的語言溝通領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演出/Baby:Woody,Mommy:Kelly,Daddy: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