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照顧寶寶很難做到完全理智,但惟有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對寶寶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剛出生孩子的情緒反應很直接,媽咪可以很容易就辨識出寶寶現在是快樂或生氣。而此時的寶寶極為依賴父母,所以父母一離開身邊就會明顯表現出生氣的樣子。
孩子的情緒反應變得更分明。因為開始懂得「生氣」、「不可以」代表的意思,所以看到有人生氣就會感到害怕。這時候也開始會認人,有些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不喜歡給陌生人抱。
孩子開始產生更豐富的情緒,但因為只能維持短暫的注意力,且無法自如地控制感覺,所以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快速的情緒變化,譬如上一秒還在笑,下一秒就哇哇大哭。此外,因為孩子開始會辨識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所以更容易會出現害怕的感受。
許多媽咪在照顧寶寶時都會產生瓶頸,新手媽咪更是如此。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蔡孟蓉指出,新手媽咪在轉換母親角色時會有很多想法,大多數人都會對自己所扮演的母親角色塑造出一個「理想中的形象」。但這一切在寶寶呱呱落地後便轉化成現實的挑戰。面對會哭會鬧會生氣的寶寶,媽咪必須費盡心力猜測他的需求,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往往會受挫連連,而媽咪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將耐心消磨殆盡。由於每個寶寶都有獨特的個性和氣質,假使遇到比較不好帶、俗稱「磨娘精」型的寶寶,媽咪的挫折感會更深;即便努力想了解寶寶的行為,卻總是猜不到,無法理解寶寶究竟是怎麼了。這種狀況若反覆發生,媽咪又長期睡眠不足,挫折和壓力便會導致情緒失控。
在工作上,重返工作崗位的媽咪除了需要適應自己雙重的新身分,還需要面對重新銜接帶來的挑戰及工作內容的改變、與新同事之間的磨合等問題。另外,媽咪在擠母奶時往往會擔心被長官和同事投以側目的眼光;在職場上也可能因為母親的身份而容易被長官質疑工作態度和能力,升遷也變得更加困難。蔡孟蓉分析,職場壓力的多寡和媽咪本身對工作的態度有關,事業心重的女強人通常會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回歸家庭層面,許多新手職場媽咪都不知道該如何拿捏、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比重,常會演變成同時必須思考兩件事(工作和育兒)。另一方面,生超過1胎以上的媽咪又會面臨同時照顧大寶和二寶的挑戰,壓力不可謂不大。
也許是因為沒有經歷懷胎10月的過程,許多先生對於自己所扮演的「爸爸」角色還有些懵懂,面對孩子時往往會出現「無所適從」、「無從施力」的感覺,不像媽咪能迅速融入自己的角色。也因為如此,當媽咪在分配家務時,爸爸有可能像個旁觀者,也不能理解媽咪為什麼在照顧小孩時如此辛苦,如此夫妻間便會產生摩擦。此外,婆媽輩的教養方式通常和現代父母有很大的區別,卻總是喜歡對女兒媳婦「技術指導」。新手媽咪因為沒有育兒經驗,往往必須默默忍受婆媽的指導、壓抑自己的情緒,長久下來就容易造成情緒波動。
從懷孕到生產,媽咪的身心承受了巨大的改變。如果產後無法順利調適狀態,又面臨照顧寶寶的挫折,加上婆媽介入的外在因素,便會生出無助、無奈的情緒,這種情緒一旦不斷累積,就可能演變成憂鬱、焦慮的病理症狀。罹患產後憂鬱的媽咪精神比較薄弱,因為常處於低落、無力的狀態,需要處理情緒上的波動,大多無法全心全意照顧寶寶,容易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有的媽咪因為無法妥善照顧孩子,看到孩子會更難受,會自責「身為母親卻無法好好照顧孩子」或看到孩子就覺得「自己做得很糟」,如此自然無法與孩子建立一個穩固的關係。
延伸閱讀:負面情緒接踵而至? 4招擺脫產後憂鬱
每個媽咪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曾有過情緒失控的經驗。其中,全職媽咪因為24小時都和孩子在一起,沒有其他可以轉移焦點的目標,情緒無從被排解,因此累積的壓力可能比職業媽咪來得大。且由於全職媽咪已經養成一個照顧孩子的固定模式,所以當旁人想協助照顧寶寶時往往會被打回票,媽咪到頭來還是得自己照顧寶寶並承受壓力。蔡孟蓉表示,無法放手是全職媽咪的罩門,而這個「無法放手」並不是因為寶寶離不開媽咪,而是媽咪離不開寶寶。要避免讓自己承受太大的壓力,就要懂得適時放手。此外,有憂鬱症病史的媽咪因為孕期產後無法服藥,在無從倚靠藥物排解情緒壓力、照顧孩子又狀況連連的情況下,憂鬱症很容易復發甚至變得更嚴重。提醒媽咪,最好不要把焦點只放在寶寶身上,也要多觀照、檢視自己的感覺,好好照顧自己、調整自己的狀態,接受自己的樣子也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如此才能不讓自己被情緒怪獸牽著走。
0~2歲處於性格養成的階段,寶寶亟需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如果媽咪情緒時常起伏不定,容易讓孩子產生害怕、猶豫、迷惘的感覺,進而影響性格的建立。
2歲以下的孩子已經有觀察、模仿的能力,如果媽咪常在孩子面前「暴走」,孩子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或劇烈的情緒波動;有可能會狂哭或對父母產生敵意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無論如何,這種模仿效應都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也就是媽咪情緒失控→影響寶寶→寶寶模仿媽咪情緒失控→激怒媽咪→媽咪情緒失控。
常承受情緒暴力的孩子有可能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表達情緒或覺得釋放情緒是不好的行為而刻意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但長期壓抑情緒容易導致孩子在未來產生情緒障礙。蔡孟蓉表示,兒童憂鬱症是常見的情緒障礙,孩子也可能出現類似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的症狀。爸媽可以從一些行為表現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情緒障礙。以憂鬱症的孩子來說,孩子可能會不愛講話、不喜歡和人互動。類似過動症的孩子則可能會無法集中注意力、衝動控制不良。她指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情緒障礙的表現也會不同;通常2歲以下的寶寶比較容易出現憤怒的情緒,再大一點的孩子則會表現出憂鬱、焦慮等更深層的情緒。
延伸閱讀:我愛孩子,但當媽媽為何這麼不快樂?
職場或生活中總會面臨大小不一的挫折與壓力,容易情緒失控的媽咪通常不是忙到沒時間紓解壓力,不然就是想著「忍忍就過去」、硬生生把壓力吞到肚子裡。壓力經過長期累積,最終就會導致情緒失控。蔡孟蓉指出,媽咪必須要找出負面情緒背後的原因並適時紓解壓力。建議媽咪可以找個時間將孩子托給家人或朋友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約先生一起出門來場小約會。她表示,容易累積壓力的媽咪大多是把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對自己設定太高的標準。建議媽咪儘量找時間多關心自己、學會對孩子「放手」,這樣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過多壓力。另一方面,作為另一半的先生也要多關心妻子,當發現妻子情緒又開始波動時,應該及時接手照顧寶寶,讓媽咪能有喘息的空間。
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往往會口不擇言。為了避免對孩子說出後悔的話,建議媽咪在情緒即將爆發的時候先給自己一個「暫停時間」,先離開寶寶,到一個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空間,深呼吸,問問自己生氣的點是什麼?這件事有這麼值得生氣嗎?如果劈頭就罵人,會對寶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或傷害?在冷靜的過程中逐漸讓情緒降溫。如果因故無法從孩子身邊走開,則可以和寶寶說「媽媽現在生氣了,你等媽媽一下。」然後站在原地閉上眼睛深呼吸,慢慢平撫情緒。
許多人在對寶寶大吼大叫以後都會產生自責的情緒,並急著想要修補與寶寶之間的關係。但蔡孟蓉表示,在自責之前,媽咪得先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自己給自己太大壓力,就要對自己信心喊話,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如果是因為疲累,就必須先休息、穩定自己的狀況。她強調,之所以要讓媽咪先爬梳自己的感受,為的就是讓媽咪減輕罪惡感、回歸理智。畢竟很少人會無緣無故對孩子發飆,一定是有發洩情緒的需求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至於要如何修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她提出2點供媽咪們參考:
媽咪可以誠實地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把具體原因說出來,譬如「因為你不吃飯所以媽媽生氣了」或「因為你剛才不睡覺一直哭鬧所以媽媽生氣了」。說完原因,再和孩子解釋是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才會失控。要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咪是因為自己做了某件事而生氣,但真正導致媽咪發怒飆罵的原因是因為媽咪沒有控管好情緒,與自己無關。
有些媽咪會買衣服、玩具給孩子以滿足自己的補償心理,但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價值觀,以為可以用物質代替關懷和了解。其實媽咪不需要額外為孩子做甚麼,只要和過去一樣愛孩子,疼他、照顧他,用時間向孩子證明媽咪的情緒失控只是偶發狀況,對他的愛不會因此而改變,如此親子關係自然會隨著時間而修補。
Tips:平撫情緒小技巧
找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分析自己為什麼生氣→不要對寶寶的行為過度解讀→穩定自己的狀況→修補情緒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蔡孟蓉
插畫/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