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體力、縮短產程
在孕期,由於黃體素和雌激素變化,孕媽咪體力會下滑,且容易感到疲倦,適度運動可以改善肌肉質量和耐力並增強體力。此外,懷孕中後期重心改變,容易腰痠、駝背,此時透過基礎肌力訓練,身體得以正確排列,減輕背痛及肌肉、關節酸痛,讓孕媽咪維持優美體態。而規劃自然產的孕媽咪,運動更是順產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除了可以降低產程緊張情緒、增加產道肌肉強韌度,在調整呼吸節奏的過程中,也能從中學習如何正確使力、強化核心肌群,藉由爬樓梯、青蛙蹲等抬腳運動增強骨盆協調性,運動骨盆底肌、核心肌群以縮短產程。最重要的是,孕期規律運動,產後恢復的速度會較一般人快。
提升心肺功能
由於懷孕時需要供給子宮大量血液,身體血容積增加40%~50%,心臟輸出量會增加,此時連走路都容易喘,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肺循環的能力、增強心肺功能,避免出現心悸、喘不過氣的症狀。
促進下肢循環
孕期下腔靜脈血液循環不佳,容易水腫,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可促進下肢循環。
提升關節穩定度
懷孕後期身體開始為生產做準備,鬆弛素分泌增加、柔軟度大增,但關節相對會比較鬆,肌力訓練的運動可以提升關節的穩定度,避免過度延展讓孕媽咪感到不適。
預防體重超標
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孕媽咪在產檢時,醫師通常會提醒要控管體重,避免胖得太快;孕期體重上升範圍約在13~15公斤,若孕媽咪擔心控制不了口腹之慾,運動便是一項控制體重的利器。
舒緩神經、減輕壓力
孕期除了會腰痠、下背疼痛,胸部也容易脹痛;伸展運動可以舒緩肌肉神經,使其放鬆。另外,懷孕時情緒通常比較敏感,臺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教練李婉如指出,運動會分泌腦內啡,產生類似「興奮劑」的作用,使心情愉悅,減輕與妊娠期有關的壓力、焦慮與沮喪;同時降低產後憂鬱症機率,是孕媽咪舒壓的良方。
避免孕期併發症
身體質量指數>33的孕媽咪因為較肥胖,罹患姙娠糖尿病的機率大增,運動可以減少脂肪量及血糖值,降低胎兒畸型風險,也能避免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併發症產生。
改善孕期不適
有孕吐、便秘困擾的孕媽咪,運動可以改善消化、幫助腸胃蠕動,還能減輕腿部抽筋、水腫,幫助腫脹關節恢復正常活動
懷孕初期運動
孕前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第一孕期應避免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從散步、骨盆底肌肉訓練等強度較低的運動做起;孕前即規律運動的孕媽咪,因前三個月尚未進入穩定期,須降低運動量及運動強度,降低流產風險。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建議,此時做腿部運動可增加骨盆附近肌肉及會陰部彈性,孕媽咪可以找張穩固的椅子,雙手扶椅背,一腿不動,另一腿在地上畫圈做360度轉動,左右腿可交替活動。另外也可以在床上平躺,雙腿垂直抬高,足部抵住牆,一次維持3~5分鐘,每天反覆數次,藉此伸展脊椎及臀部肌肉,並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懷孕中期運動
此時胎兒趨於穩定,可以開始增加運動強度,譬如健走、騎飛輪、騎腳踏車、游泳、上下台階、孕婦瑜珈,有慢跑習慣的人也可以開始慢跑。如果要爬山,建議以緩坡為主。孕媽咪可趁機鍛鍊腹股溝肌肉及關節處韌帶張力,作法是盤腳坐在床上,小腿一前一後交叉,一次持續約5~10分鐘。
懷孕晚期運動
第三孕期肚子已非常大,容易重心不穩,應降低運動強度、縮短運動時間,不要做太激烈的運動,以免跌倒受傷。李婉如教練表示,此時十分適合做孕婦瑜珈,以訓練核心肌群、骨盆底肌,外加伸展下背及胸部肌肉,也可以散步、游泳或爬樓梯。國健署孕產婦關懷中心建議,此時可做腰部運動以減少酸痛,孕媽咪可以找張穩固的椅子,雙手扶椅背,慢慢吸氣,同時手臂用力,使身體重力集中椅背,腳尖立起,使身體抬高、腰部挺直,然後慢慢吐氣,手臂放鬆、腳還原。有宮縮症狀的孕媽咪也可以透過腹部深呼吸放鬆肌肉,減少宮縮導致的腹部壓力,作法是集中注意力,慢慢將氣深深吸入腹腔,使腹部凸出,再緩慢吐氣至全部吐出,感覺肌肉放鬆,速度依宮縮劇烈程度調整,每分鐘6-9次,每次練習一分鐘。深呼吸過程須緩慢吸氣及完全吐氣,以免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