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懷孕禁忌,到底這些說法從何而來?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佳謙表示,過去還沒有超音波這項技術時,很難在懷孕時知道胎兒是否有異常,都是等到生產後才發現問題,甚至出現難產情況,才會產生如此多的懷孕禁忌。單以出發點來看,其實是為了讓孕媽咪在懷胎過程中,能有多一點的休息時間,像是搬家、搬重物、手抬高做事等勞動,對於身體較虛弱的婦女而言,確實有刺激子宮收縮,導致早產及流產的風險,因此,看待諸多禁忌時,不一定要以對立的觀點去駁斥,這些禁忌反而能避免發生某些意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黃羽羚則指出,由於古代的衛生、醫療與營養條件並不是很好,導致流產率高,即使生下來,也不一定保得住,故對孕媽咪會特別重視,以致於出現各種禁忌傳說。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語文中心助理教授鐘珮煖補充,以傳統的角度來看,先民對於孕媽咪流產、難產、生出殘缺兒等狀況無從做出科學解釋,因而產生相應的禁忌與巫術行為,藉以達到安胎、養胎和胎教之目的。在傳統民間的習俗裡,每個人一生都有一套妥善的安排,在各種發展的階段裡,給予超自然和社會的認證,象徵進入不同的生命階段,確立社會地位及應扮演角色,通常生命禮俗包含隔離、儀式和會合三個階段,前面兩個階段是聖祀的過程,最後階段是回歸到世俗的狀態,在聖化的階段裡,傳統習俗往往和超自然的力量(神靈的力量)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生命禮俗的內涵具有一定成分的巫術思想,具有神秘性和神聖性。
然而,以西醫與中醫的角度來說,孕媽咪應該以平常心面對這些禁忌,勿過於緊張,若有任何疑惑都可以諮詢醫師,也能報名媽媽教室課程,了解孕期、產程必須注意的事項,降低不必要的焦慮,保持心情平穩就是對寶寶最好的胎教。在飲食方面,若孕媽咪注意攝取均衡,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只要所需營養素充足,就能避免一些妊娠風險。此外,孕媽咪應有正確的心態了解禁忌隱藏的原因,即可避開孕期的意外及危險。
基本上,懷孕禁忌大致分成「習俗」、「飲食」、「生活」三個面向,以下根據最常見的禁忌與迷思,透過民俗專家、婦產科醫師和中醫師三種角度詳細說明。
「胎神」可不可信?
鐘珮煖助理教授表示,胎神具有多重層次的概念,有別於一般的神祉,胎神沒有具體形象、沒有性別、沒有神蹟、沒有傳說故事、沒有廟宇,甚至也沒有名字,更不受民眾的膜拜。胎神雖名為「神」,但不具神性,完全不會保護胎兒與孕婦(保護胎兒的是註生娘娘、陳靖姑、十二婆祖、床母等善神)。胎神喜怒無常,動不動便作祟於人,故本質為「胎煞」(古籍中稱之為「胎殺」),是民間泛煞觀念的產物。
胎神活動範圍遍及孕婦四周,出沒地點主要為臥室,行經方向有規則可循,古人恐孕婦記不清楚,因而在農民曆上逐日詳細記載。古人試圖透過「胎神」作祟,解釋流產或新生兒殘缺的緣由,時至今日,民智已大開,完全無須相信胎神的存在。
延伸閱讀:生產時好生、順產的5大訣竅!
關於懷孕禁忌有許多民間傳說,各地方的風俗民情也不盡相同,不少準媽咪深受困擾,到底這些謠言可不可信?
周佳謙醫師指出,由於第一孕期(12週之前)的胎兒較不穩定,流產機率約1/5,因為寶寶的染色體異常,被自然淘汰而早期流產,因此,都會較謹慎。除此,現代多數人選擇在過12週穩定後才公布,主要在於心理因素,尤其是不孕或高齡的孕媽咪,更擔心流產風險。其實公布與否的決定權還是在孕媽咪,說與不說並不會影響流產的發生率。
不過,提醒孕媽咪,若剛懷孕7、8週,有先兆性流產之傾向者,為了讓自己可以多休息,建議要告知公司的主管與同事,好有個照應,反而能得到大家的體諒。
鐘珮煖助理教授表示,在傳統習俗裡,懷孕婦女應避免參加喜宴,尤其是懷孕初期,因為新娘神比胎神大,加上懷孕是一件喜事,若同時參與其他喜慶,會造成「喜沖喜」,對孕媽咪、胎兒或新人都不好,這是基於「視孕婦為不潔」觀念所致。
基本上,孕媽咪不可接觸喪葬事物,諸如出入喪家、做功德、祭祀、入殮、出殯等,包括使用喪家毛巾,避免沖煞;吃喪葬祭品,因沖煞而導致流產;參加喪禮,小孩出生後很難養育;看到封棺或手觸棺木,會流產或夭折。
除了至親之外,對於一般的喪禮應該盡量避免,特別是忌看死者入殮,避免悲傷氣氛影響到孕媽咪。若孕媽咪心情起伏不定,胎兒會有所感受,因此,從古至今都希望孕媽咪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給予正向的胎教。
周佳謙醫師指出,有一種說法是擔心拍孕媽咪的肩膀容易使她嚇到,恐有引發子宮收縮的風險。另一說法則是肩膀處的肩井穴,若大力按壓,可能會造成宮縮,但實際上很少見。不過,提醒孕媽咪初期時要特別小心,對於此說法抱持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關於孕媽咪忌看布袋戲與傀儡戲的傳說也常聽聞,鐘珮煖助理教授解釋,由於布袋木偶身體中空,由手掌控制,若孕媽咪看了布袋戲,將會生出無骨、軟骨或很被動的孩子。由於傀儡木偶必須用線牽引才能行動,若孕媽咪看了傀儡戲,所生的子女將如木偶般一輩子受人操縱。
至於另一說法,則是孕媽咪看傀儡戲,易生出無骨或軟骨的孩子,此說法是出自於「換胎」觀念,認為看戲會將戲中人物形象的特徵經由感應而傳給腹中的胎兒。其實這個民間禁忌僅是古人對孕媽咪的生活提醒,從醫學或科學角度觀察,現代完全不必相信。
鐘珮煖助理教授說,客廳臥室皆不可擺放猛獸皮、猛獸圖畫或擺飾,否則猛獸會把胎兒吃掉。其中,又以老虎最為嚴重,時至今日,民間仍篤信生肖屬虎者不得進孕媽咪房間,理由在於老虎是兇猛的動物,動輒吃人,加上基於生肖屬相即為本命的思想,古人認為肖虎者進入寢室會暗傷胎兒,這是基於相似律的交感巫術而來,雖然不科學,流於迷信,但基於尊重,仍需考慮孕媽咪及家屬的感受,不宜故意挑戰民俗禁忌。
鐘珮煖助理教授解釋,孕媽咪之所以不能接觸廟宇或拜拜,主要原因是神明至高無上,胎兒是男女交媾之產物,在神明面前,屬於大不敬之事,包括不能參與拜神、祭祀;不可靠近神龕、巫祝等神職人員;不可觸摸供奉的神明、牌位或供品;不可接近特殊法會,例如:神佛過火;中元普渡時,孕媽咪家中的腰桶(生子桶)不可以放在前庭,避免觸怒白虎神或普渡公而危及胎兒,這些都是「視孕婦為不潔」的觀念所致。
延伸閱讀:幾週可以聽到心跳?何時知道性別?「懷孕初期」熱搜問題全解析!
關於「飲食」的14個懷孕禁忌
懷孕後會有許多需要「忌口」的食物,孕媽咪該注意哪些禁忌,才不致造成母體或胎兒的傷害呢?
原則上,不建議孕媽咪吃寒涼的食物,像是薏仁、山楂等。黃羽羚醫師強調,薏仁除了寒涼之外,還能利水、去濕、消水腫的功能,但懷孕時需要有適當的羊水保護胎兒的安全。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食用過多的薏仁可能導致羊水變少,造成寶寶的危險,因此,孕期應盡量少吃為妙。山楂對於本身體質虛寒的孕媽咪來說,更要避免食用,因為偏酸的屬性若使子宮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收縮,不建議孕媽咪自行購買。
周佳謙醫師則認為,一般西醫會建議孕媽咪多吃纖維含量高的食物,故有些孕媽咪會吃紅豆薏仁搭配大燕麥當早餐。由此可見,薏仁並非完全不能吃,但若孕媽咪心中已有芥蒂,或者擔心對薏仁敏感,不妨挑選其他穀類代替薏仁。
周佳謙醫師表示,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其中,病理性黃疸又分溶血性黃疸和是膽汁淤積(即為膽道閉鎖),這與吃木瓜並無關聯。
木瓜主要富含胡蘿蔔素,食用過多可能會有些黃色色素沉澱,導致孕媽咪的膚色變黃,其實只要不過量都沒問題,且若停止吃木瓜一段時間,皮膚自然會恢復原本的膚色。黃羽羚醫師解釋,寶寶剛出生都會有一些生理性黃疸,通常出生後1~2週即可逐漸消退,因此,如果不是病理性黃疸,就無須過於擔心。
延伸閱讀:打造滿分孕期營養,懷孕這樣吃就對了!
鐘珮煖助理教授指出,薑的外形分叉,與人的手掌極相似,古人迷信認為孕媽咪吃了便容易生出多指兒。然而,薑屬於辛辣物,孕媽咪吃了將來孩子容易生瘡,亦可能得眼疾。此外,薑屬辣性,容易散氣,也會導致孕媽媽出現散胎、流產的狀況。
黃羽羚醫師解釋,女性體質會受荷爾蒙影響,一般正常的女性在月經來時,會產生一些月經症候群,可能會感到燥熱。同樣的,懷孕期間為了創造一個溫暖的環境給胎兒生長,體內亦會比孕前稍微熱,因此,許多寒性食物都不宜過量。
熱性食物就可以放心吃嗎?其實不然,當孕媽咪身體已經很燥熱,再吃下熱性的食物,只會更不舒服,薑就是屬於熱性食物。不過,炒菜時添加一些薑片調味則無妨,但不建議喝薑湯或薑茶,無疑是在體內澆了一桶熱油,會更加上火。
鐘珮煖助理教授說,在孕期的飲食禁忌中,以「忌食兔肉」最為典型,民間認為懷孕婦女吃了兔肉,會生出三瓣嘴(即兔唇)的孩子。這個說法的年代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帛書《胎產書》就已記載,此乃基於「相似律」(兔肉會聯想到兔唇)而來的巫術觀念。
周佳謙醫師強調,兔唇來自於胚胎細胞分裂異常所致,只是過去醫學技術不發達,為了找出原因而有所誤解。黃羽羚醫師則解釋,兔肉性涼,不建議孕媽咪過度食用。
基本上,寶寶的膚色是黑或白,主要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黃羽羚醫師進一步說明,色素不會直接通過胎盤給寶寶,因此,不會因為吃了醬油就變黑或吃了珍珠粉就可以變白。不過,醬油因為鹹度高,要擔心的是孕媽咪若吃下太多重口味的調味品,易使體質燥熱或產生鹽分代謝不良的水腫情況。
有關珍珠粉部分,一般常被視為有養顏美容的效果,但主要影響為孕媽咪,而非寶寶,珍珠粉帶有清熱安神的功效,可幫助燥熱、不好睡的孕媽咪好入睡,同時還能補充鈣質,當身體休息足夠,孕媽咪便能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給寶寶。
鐘珮煖助理教授整理孕媽咪忌食螃蟹的五個理由:
1. 螃蟹橫行代表會橫產(同類互感)。
2. 螃蟹吐泡泡代表孩子易流口水(同類互感)。
3. 螃蟹八爪代表孩子多指(同類互感)。
4. 螃蟹好動、愛抓人代表孩子愛抓人(同類互感)。
5. 螃蟹性寒代表孕媽咪吃了易流產(中醫角度)。
黃羽羚醫師補充,有些海鮮屬於涼性,例如:蛤蠣、牡蠣、螃蟹等,甲殼類的海鮮確實容易引起孕媽咪過敏反應,但這個過敏因子並不會直接傳給寶寶。由於懷孕後體質會改變,或者本身就有過敏體質的孕媽咪,在孕期自行斟酌食用,只要注意均衡勿過量即可。
延伸閱讀:適合孕媽咪吃的6種健康零食
鐘珮煖助理教授表示,孕媽咪本來就不宜食用生冷(寒涼)食物,尤其是不能喝冰水,否則容易生痰或拉肚子,影響胎兒生長。一般民間所說的冷、涼或退火的食物,意指寒涼性食物。
寒涼性食物包括瓜類、茄子、豆腐、芹菜、菠菜、薏仁、茶葉、綠豆等,黃羽羚醫師補充,以中醫角度來說,生冷的食物會使子宮變得較寒涼,導致其氣血循環變差,進而影響胎兒生長,不太建議孕媽咪吃,甚至從冰箱拿出來的水果也要回溫後才能吃。周佳謙醫師更指出,有些生冷食物沒有清洗乾淨容易孳生細菌,尤其是生魚片可能有寄生蟲,若孕媽咪吃下肚,引起感染就得不償失,因此,應該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盡量以熟食為主。
古時候的人容易營養不良,所以身材短小、纖瘦的女性較多,但懷孕後等於需要兩人份的營養,會使用人參進補,調理身體。現代人因為環境好,壓力較大,一般孕媽咪通常都是上火的問題,除非孕媽咪身體真的很虛弱,才考慮以人參補元氣。
川貝枇杷膏在早期幾乎是每戶家庭的常備用藥,有些孩童甚至會將它視為甜點來吃,網路傳言在孕期服用會造成滑胎。黃羽羚醫師說,雖然枇杷膏本身帶點涼性,但較為溫和,加上屬於中藥方劑,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的功效,只是坊間的枇杷膏處方都不同,雖然不會禁止孕媽咪吃,但若真的有咳嗽問題,還是直接就醫較好。
黃羽羚醫師以國外研究資料說明,高劑量的咖啡因可能會直接通過胎盤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但必須每天喝5杯以上;茶則要注意盡量不要喝冷泡茶與手搖杯茶飲,一方面擔心太涼,另一方面則不清楚來源。
周佳謙醫師也指出,咖啡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小,或者攝取過量咖啡因導致子宮收縮而早產或流產,建議12週之前盡量不要喝。12週後若想喝咖啡或茶,可根據行政院消保會推行的咖啡因分級制度,按照紅、黃、綠三種顏色標示每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其中,紅色為200~300毫克(或以上)、黃色為100~200毫克、綠色是100毫克以下,孕媽咪若想喝咖啡,一天的分量最好以100~200毫克為上限。
延伸閱讀:懷孕可以喝咖啡嗎? 巧克力、茶,Yes or No?
周佳謙醫師表示,孕媽咪若有飲酒習慣,可能會導致寶寶有「胎兒酒精症候群」,每天持續喝2杯以上,臉部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徵兆,甚至畸形;若每天喝1小杯,雖然不會造成寶寶的外貌畸形,但可能會影響行為,導致日後的學習能力較差。
酒精的穿透力很強,會直接通過胎盤傳給寶寶,由於寶寶的肝臟發育還不完全,無法像成人般有酵素能代謝酒精,因此,酒精對寶寶的外觀、發育和行為的影響皆非常深遠。黃羽羚醫師補充,目前醫學對酒精與胎兒的研究還不夠多,無法證實到底喝多少的分量會影響寶寶,也不能確定寶寶對酒精的敏感程度,建議孕媽咪盡量避免喝酒。
許多長輩說懷孕後期要開始吃黃蓮,寶寶才不會有黃疸。對此,黃羽羚醫師解釋,正常懷孕體質會稍微燥熱一些,但反應太明顯就會影響寶寶,可能從胎熱變成胎毒,導致出現病理性黃疸。黃蓮本身藥性苦寒,確實有解胎熱、退火的效果,但一般孕媽咪並不太需要使用黃蓮。一般市售的苦茶可能添加黃蓮,雖有退火之功能,只是藥材來源與劑量都不清楚,因此,不建議孕媽咪喝。
幾乎所有新生兒都會在半夜哭鬧,周佳謙醫師指出,新生兒每天大約16~18小時的睡眠時間,但每次睡眠都很短暫,大約2~4小時,因此,寶寶看似都是睡睡醒醒,醒著時可能會因為肚子餓、脹氣、便便、尿尿等原因哭啼,和吃雞肉無關的。此外,雞肉對孕媽咪來說,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並非不能吃。
到了冷颼颼的冬天,就該吃些暖呼呼的鍋類,但孕媽咪卻只能在一旁聞香?黃羽羚醫師表示,並非完全不能吃,只是擔心麻油雞、羊肉爐或麻辣火鍋會讓體質燥熱的孕媽咪更上火,原因在於麻油雞與羊肉爐會加入一些酒調味,雖然酒精經過燉煮後會揮發,卻造成氣血加速運行,使孕媽咪更加燥熱。麻辣火鍋則是添加一些辛香料與中藥材,除了會使氣血較奔騰之外,也不知道加進去的中藥材是否適合孕媽咪。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媽咪吃火鍋在涮肉時,習慣只涮幾秒半熟後就吃,但半生不熟的食物無法保證完全沒有寄生蟲,因此,一定要煮到全熟才能食用,且不要過量。
許多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長輩在耳邊叮嚀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東西不能拿,到底這些禁忌是真的還是假?
當孕媽咪宣布懷孕後,大家最好奇的就是寶寶的性別,長輩都說看肚子是尖還是圓,或者皮膚嫩或醜就看得出來,事實真是如此嗎?周佳謙醫師強調,寶寶的性別屬基因的一部分,且從受精那一刻就決定,診斷性別最科學也最準確的辦法是照超音波。寶寶的性別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以前沒有超音波,卻又急著想知道是男是女,才會出現一些謠言。孕媽咪的肚子是尖或圓可能與寶寶的大小有關,男寶寶相對體積大、身形較長,故肚子看起來比較尖,女寶寶則相反,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研究證實。
關於孕媽咪的皮膚問題,各派說法皆不相同,有一派認為懷男寶寶會變漂亮,另一派則覺得會變醜。一般而言,懷了男寶寶的孕媽咪,體內雄激素會稍微高一些,但不太可能因而出現長痘痘或膚質變差的問題,反而是作息不正常、飲食太過油膩所導致,孕媽咪要特別注意衛生清潔。
除此,在懷孕後期,部分孕媽咪會有色素沉澱的情況,可能會長斑,但產後也許就恢復,不建議在孕期塗抹一些褪斑的保養品,因為某些成分可能會造成畸胎性。
鐘珮煖助理教授說,民俗認為孕媽咪身上有一條「奶筋(乳腺)」連接到胎兒的嘴巴,藉以供給胎兒所需的營養,若孕媽咪高舉手臂,這條奶筋恐怕會斷掉,胎兒就無法吸收養分而容易夭折,因此,孕媽咪的手千萬不能高舉過肩。比較科學的說法是懷孕後期肚子明顯隆起,加上重心位置改變,自然有許多行動上的限制,不宜踮腳尖拿東西或抱太重的物品。
周佳謙醫師補充,統計資料顯示,孕媽咪在孕期中跌倒的機率比平常人高,代表孕媽咪很容易因為重心不穩而摔倒,若不慎撞到肚子或跌坐在地,都可能導致子宮收縮、胎盤早期剝離。黃羽羚醫師則認為,提重物時肚子會用力、腹壓上升,可能擠壓到胎兒或胎盤,的確要非常小心。不過,有些平時就有在重訓練腹肌的女性,在孕期仍可以持續運動,在有經驗的教練指導下,做適度的核心訓練反而有助於生產,且不會傷害到寶寶。
延伸閱讀:懷孕肚子痛怎麼辦?18種腹痛原因大解析
鐘珮煖助理教授表示,孕媽咪忌抱他人嬰兒,尤其是未滿3個月的新生兒,有四個理由,包括民間相信胎神不只影響胎兒與孕媽咪,連出世未滿3、4個月的寶寶仍深受影響;在「對沖」、「喜沖喜」的民間觀念下,對方寶寶可能會生病、拉肚子或夭折,俗稱「替胎」或「換胎」,孕媽咪腹中胎兒也會受到傷害;孕媽咪抱別人的小孩,腹中胎兒會吃醋而與之爭寵,在肚子裡易不安分;基於「孕婦不潔」的觀念,俗信被孕媽咪抱過的孩子容易愛哭愛鬧,很難照顧。
以醫學的科學觀點來說,孕媽咪大腹便便,確實不方便抱小孩,抱嬰兒容易產生腹壓,引發早產,與提重物的風險一樣高,排除傳統迷信之說,仍不鼓勵孕媽咪做危險動作。
為何孕媽咪不能與其他孕媽咪碰肚子呢?鐘珮煖助理教授解釋,孕媽咪不得接觸別的孕媽咪或産婦,猶如同坐、同桌、同睡、交換禮物等,否則會「喜沖喜」,同類相斥,「兩虎相鬥,必有一傷」,也怕自己小孩的優點會被對方的小孩給搶走,加上「不潔對不潔,結果更不潔」的觀念,對自己及別人都不好。
這個民間習俗本來不需要迷信,但基於尊重其他孕媽咪,不鼓勵此舉動,避免將來對方有任何差池,怪罪到自己身上。
鐘珮煖助理教授指出,「新床易安,舊床難移」,在華人世界,移動床位一直被視為懷孕期間最大的禁忌,也嚴禁孕媽咪及家屬不得搬家,更不能移動任何桌椅、櫥櫃、床、板凳、鏡子等家具,以免驚動或得罪胎神,導致腹痛、流產、難產或生下五官不齊全的新生兒。若非搬家不可,必須先翻農民曆,察看哪天「宜(忌)搬家」,還要看胎神的位置在哪裡,避開當日胎神的方位,以免傷到孕媽咪。
所謂「有法必有破」,不得不移動孕媽咪房間內的物品(尤其是床),就必須「安胎神」,民間的作法是先查看農民曆或通書上面的「六甲胎神占方」(簡稱:胎神方位),避開胎神所處的方位,以免不小心觸犯到胎神,並且請孕媽咪先行離開。最重要的化解之道是買一把新的掃把,在柄和頭交界處綁一條紅色布條,在室內各處掃一掃,以期將胎神驅趕,更講究則用掃帚輕拍三下,口中唸著:「請胎神退避,庇佑母子平安」,接著把所有移動的物品都以鹽米水灑淨,最後再以一碗水放入7粒白米及少許鹽巴,攪拌後,用手指沾水往須移動的物品彈一彈才可搬移。掃帚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工具,取得方便,又「婦」之右偏旁為「帚」,用掃帚去安胎神,有用孕媽咪本命去安胎神的意味。
周佳謙醫師認為,主要目的是希望孕媽咪不要太過勞累,若真的有搬家需求,也盡量不要自己動手,以免因搬重物引發子宮收縮,導致早產或流產的風險。
延伸閱讀:老婆剛懷孕,想換到大房子,可以搬家嗎?美國研究這樣說
鐘珮煖助理教授指出,孕媽咪忌諱在室內任何一處釘東西,例如:牆壁、門、床上、櫃子,也不可用針線縫衣服、不可鑽東西、不可用剪刀或錐子,因為這些動作都會驚動到「胎神」,甚至把胎神嚇跑,導致寶寶身體殘缺,像是瞎眼、兔唇、缺耳、斷手斷腳或死亡。
如果圖畫在懷孕前就已經放在客廳裡,就不要去移動它,且最好不要隨便掛上新的圖畫,因為可能會使用到釘子,因而觸犯到胎神。若一定要掛上某幅圖畫,必須察看當日胎神的方位,確定當日胎神沒有在此處才行。此外,圖畫盡量以文字和風水畫為主,有助於孕媽咪放鬆心情。
黃羽羚醫師表示,通常需要使用貼布的痠痛處,氣血循環都不太好,中醫的藥用貼布有行氣的效果,若孕媽咪的體質較敏感,即可能使氣血過於奔騰。另外,也擔心孕媽咪不小心貼在不該貼的地方,刺激到穴道,就可能有流產的風險。若孕媽咪有痠痛困擾,應直接就醫診斷,諮詢過醫生後再使用。
不論是針灸、推拿或腳底按摩,都必須小心,黃羽羚醫師說,這三種方法都會刺激到穴道,而且都是一些很常見的穴位,例如:合谷、三陰交,都會有直接墮胎的效果。
以針灸為例,補合谷穴、瀉三陰交都是墮胎時會使用的手法,有習慣性流產、神經緊張、體質虛弱的孕媽咪要特別小心穴位相關的治療。若孕媽咪想要自行按摩保健,最好諮詢專業中醫師,確認按摩的穴位無害後再施行較妥。
鐘珮煖助理教授整理出孕媽咪不宜行房的四項理由,包括易流產或早產、嬰兒容易罹患先天疾病、母易罹患疾病和有違胎教。懷孕後最忌諱行房,恐引動虛火,使先天胎毒加重,同時也容易流産,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媽咪更需小心。
懷孕前3個月為懷孕初期,此時胚胎雖已著床,但仍不夠穩定,行房會刺激子宮收縮,孕媽咪最好暫停性生活,避免流產。懷孕的後3個月則為懷孕晚期,也應避免房事,即使沒有早產,孩子出生後也容易體弱多病、性好漁色、品行不端。
周佳謙醫師解釋,男性精液本身含有一些前列腺素,前列腺素通常是西醫在催生時使用,若孕媽咪出現流產或早產、前置胎盤、出血或腹部疼痛,都不建議行房。若孕期狀況正常,適合的行房時機點為懷孕中期,但應以溫和、不壓迫到肚子、體內射精及不碰撞到子宮頸的方式為原則。
延伸閱讀:孕期性生活,可不可以?孕媽咪初、中、末三階段的性福秘訣
周佳謙醫師強調,懷孕12週之前,胎兒正在發育,溫度過高會影響胚胎發育,甚至容易畸形,或者因為溫度較高,致骨盆腔充血,導致子宮收縮,因此,不建議孕媽咪泡溫泉或泡澡。
12週之後的胎兒雖然已經穩定,但溫泉容易引起陰道感染的問題,若只是泡腳改善孕期中產生的下肢水腫,促進血液循環,並無不可。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周佳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黃羽羚、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語文中心助理教授 鐘珮煖
模特兒/氣質媽咪 淑貞、帥氣爸比 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