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即將來到,育兒邀請兩位本身是爸媽,而且都有兒有女的「好」專家,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究:父女或母子的相處宛如前世的情人,是真的嗎?如果小孩很明顯的偏愛爸比或媽咪,雙親地位該如何平衡?而不受孩子重視的一方,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呢?
小孩最愛的人應該是媽咪?孩子黏媽媽是天經地義?還是會因為孩子性別的差異,而特別喜歡媽咪或爸比?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與其說小朋友天生愛媽媽,倒不如說,媽咪從懷胎十月到孩子出生,便扮演了許多照顧的角色,而且對於寶寶來說,第一個認識的人就是媽媽,最初情感的建立,也是和媽咪的親子關係。同時媽咪不論在照顧小孩的細膩度,或是整體親密相處的質跟量,相對來講,通常都會比爸爸來得多。
自由創作者/婚姻親子議題講員文雅怜也談到,即使是強調兩性平權的現代社會,媽咪依然經常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尤其是在哺餵母乳的過程中,媽咪很容易便需要和寶寶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吃喝拉撒睡等生活作息也都是由媽咪打理,寶寶相對的會比較黏媽媽,因為寶寶生存的方式本來就會跟媽咪比較緊密。
所以,實際上一開始照顧的多半是媽媽的角色先進來,孩子熟悉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氣味、媽媽的心跳、媽媽身體的溫度…等等,而對小朋友來說,爸爸的照顧時間相對是短的,可能不像媽咪哺餵母乳的親密連結和肌膚接觸,或是媽咪長時間把孩子抱在身上,因此孩子對媽咪的情感是特別的,也較容易從媽媽那邊得到安全感和穩定感。
不過王意中心理師指出,當孩子逐漸學會走路了之後,爸爸的角色便開始加重了,尤其是陪孩子玩。對小朋友來說,遊戲是很重要的事情,而爸爸通常比較具有玩心和冒險心。同時這個時期的小朋友,不再是被動的被大人抱起移動,可以主動的自己走向爸比或走向媽咪,所以誰對他好、誰懂他、誰照顧他、誰陪他玩、誰細心的對待他…孩子都能感受得到,並且會善意的回饋給媽咪和爸比。
延伸閱讀:父女共舞超有趣,跳舞熱情大噴發
至於「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雖是近代才逐漸流行的一句話,但是相信這句話的人卻不在少數,看到女兒黏爸爸、跟爸爸撒嬌,大家都覺得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女兒真的會特別喜愛爸爸嗎?或是爸爸自己對女兒也有特別的關愛之情?
王意中心理師談到,現代社會多是雙薪家庭,男女之間在家庭中的分工與界線已不像傳統社會那般壁壘分明,「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逐漸淡化,雖然大部分的媽媽仍是育兒工作的主力角色,但爸爸的參與度也不斷與時遽增。同時父親以往較為陽剛的形象,也轉為比較柔性的對待孩子,甚至兼具了女性的細膩度;而時代新女性的媽咪形象,也從傳統的相夫教子足不出戶,轉為獨立自主,處事果決,擁有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因此父母雙方原本既定的性別特徵與行事風格,在現代社會都進行了融合並行與互相吸取優勢,能夠一同進行教養子女的工作。
文雅怜也表示,以往重男輕女的農業社會,往往需要男丁來從事粗重的農耕等家務,並且男性還被賦予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女兒則被認為對家裡無法有太多貢獻,而且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所以女兒在家庭中通常不是受重視的角色。再加上傳統的父權時代,父親是較為嚴肅,且不擅於對孩子表達情感的「無口男」,也許只是像朱自清「背影」中描寫的父親形象,雖會為孩子默默的付出,卻並不會親口說出對孩子的關愛(爸爸心裡愛,但爸爸不說!),也不會跟女兒那麼親,會較為重視兒子的教育與培養,因為兒子未來將是一家之主,甚至肩負了興旺家族、光宗耀祖的使命。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女權意識的抬高,男性角色不但逐漸塑造出「新好男人」的形象,爸爸會親身參與養兒育女的生活,不再只是單純的賺錢養家卻與兒女生疏,同時現代的爸爸也不像傳統的爸爸那麼「安靜」,會和孩子有更多親密關愛的對話。特別是有女兒的爸爸,會像照顧小公主般的對待女兒,尤其女孩通常比男孩更為乖巧貼心,便更容易擄獲爸爸的心;而受到爸爸細心呵護的女兒,也通常會更喜愛跟爸爸親近和撒嬌。因此文雅怜認為,之所以有「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一說,其實是時代驅使了這樣的跡象,同時越是都會化的社會越是明顯。
延伸閱讀:安全型‧焦慮型‧害怕或忽略逃避型,4種依附型態 決定母女關係好or壞
文雅怜指出,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小女生通常會比較靜態一點,不像小男生的活動量那麼大,所以相對會比較安靜比較好帶,不會像個小猴子一樣爬上爬下動個不停。另一方面,把女兒裝扮成漂亮的小公主是很有樂趣的,男孩子的服裝打扮則較有限制,變不出太多花樣。所以文靜乖巧愛撒嬌的小女生特質,加上可以打扮得像洋娃娃一樣可愛(或是看起來像縮小版的太太),都是很容易讓爸爸把女兒當成心愛小情人的原因,同時爸爸也會特別重視女兒對待自己的態度和反應,並連帶的去修正自己對女兒講話的方式。於是原本陽剛的父親,就變成了對女兒輕聲細語溫柔無限的「大情人」囉!
但是爸爸對兒子的期待可能就會不太一樣了,也許是由自己的父親傳承而來,也許是自我性別形象的投射,會認為男性就是要有肩膀有責任感,以後要能撐起一個家,並要具備保護自己和保護別人的能力。所以許多爸爸可能會像教練一般調教自己的兒子,加上小男生的天性比較頑皮好動,雖然尚不致於像傳統觀念的「不打不成器」,但爸爸也可能認為需要採取相對嚴厲的教養方式,才能管得動兒子。
王意中心理師並指出,其實不論是爸爸對兒子,或是媽媽對女兒,都可能會以自己對性別形象該有的作為,來要求同性別的孩子,比如男性就是要剛強堅毅,女性就是要氣質優雅。而當孩子尚未達到父母的期待,或是父母持續不斷的要求成果,便不自覺的釋放了壓力給孩子,像是指責的語氣或是失望的嘆息等,甚至細微的表情變化和肢體語言,孩子其實都會感受得到,便可能連帶的讓親子關係有些距離。但是異性的親子間就比較沒有這樣的框架,所以爸爸可能會忘情的疼愛女兒,女兒也相對覺得爸爸是全世界對她最好的人,就會因此對於雙親的態度有些差異。
另一方面,爸爸對於兒子和女兒的忍受度與寬容值也通常是不太一樣的。比如同樣是破壞了爸爸的物品,爸爸面對女兒可能會不忍心太過苛責,而且男性的紳士風範原本就習慣多讓著女性,何況又是年紀那麼小的可愛女兒。但是兒子因為平常可能就比較調皮搗蛋,再加上父親本身寄予兒子的「厚望」,會認為如果不從小好好管教、嚴格要求,兒子就會離爸爸心目中的期待越來越遠,所以爸爸對待兒子,不論在態度做法和講話語氣上都會相對顯得比較重,務求讓兒子立馬知錯幡然悔改。不過,爸爸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小孩好,不論是兒子或女兒,只是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一些互動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