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過敏逐漸成為現代父母的課題,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徐世達根據2007年臺北市衛生局與臺北市小學進行的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調查指出,學童患有氣喘的比例為20.3%、過敏性鼻炎50.6%、異位性皮膚炎為12.9%。然而,異位性皮膚炎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通常在健兒門診的比例約20%,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則相反,隨著年紀變大而越來越多。
臺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張雅婷分析,目前小兒過敏疾病的盛行率比例氣喘約占20%、過敏性鼻炎約50%。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更表示,根據目前臺灣的醫學研究顯示,3個孩子即有1個是過敏兒,尤其在都會地區,兒童過敏比例甚至超過五成,臨床上幾乎每個來看診的嬰幼兒或多或少都有過敏症狀。至於最常見的過敏原,徐世達醫師以2007年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調查為例來解釋,50.6%過敏性鼻炎的幼童有90%對塵蟎過敏,塵蟎又可分為屋塵蟎與粉塵蟎,北部以屋塵蟎的比例最高,南部則多為粉塵蟎;對花粉熱產生過敏僅為4%。
究竟過敏是如何形成呢?為何過敏兒會越來越多?首先,先了解其成因,一個是遺傳缺陷,另一個則為環境誘發。
遺傳缺陷
近來醫學界發現遺傳性過敏是一種與多重基因遺傳有關的障壁層缺陷與過敏的免疫反應缺陷,並受到各種誘發因素而造成臨床上的過敏發作。徐世達醫師表示,發作部位與個別器官的遺傳異常有密切關係,在醫學文獻,異位性症候群指的是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與過敏性鼻炎,但實際上,過敏的部位也可能發生在腸胃或膀胱等。
整體來說,過敏主要由兩大因素造成:遺傳與環境。就遺傳方面來說,張雅婷醫師說:「首先可能是器官結構或功能的遺傳基因異常,其次為免疫相關的基因有缺陷,但由於是多基因遺傳,目前無法用基因檢測來預測。」因此,以異位性皮膚炎為例,若皮膚構造的遺傳基因異常,皮膚容易受傷,如果有免疫缺陷,則可能造成修復能力較弱。
環境誘發
雖然過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遺傳,但潘俊伸醫師指出,若長期暴露在各種過敏原或刺激物而致病化,即會在特定年齡發生過敏症狀。在臺灣,引發兒童過敏的常見過敏原包括塵蟎、蟑螂、黴菌、貓狗等有毛寵物,以及空氣汙染、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PM2.5)、甲醛、二手菸、烹飪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刺激物,又或者食物中含的塑化劑、毒澱粉等,皆會誘發過敏發炎反應,越早接觸就越早發病,保護越好就越能預防發作。徐世達醫師補充,即使父母雙方皆有過敏,下一代的過敏機率達80%,但若保護得宜,發作機率不到10%。
當遺傳出現缺陷,例如:遺傳異常的器官構造或器官的修復能力不佳,加上環境中各種過敏原的刺激或病菌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黴漿菌感染等,更難修復受傷的器官。此外,張雅婷醫師提醒,飲食上若經常食用油炸物,也容易造成器官受傷,誘發過敏。之所以現在小兒過敏的比例增加,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也是環境引發遺傳器官受傷的物質變多所致。
1分鐘認識PM2.5
細懸浮微粒(PM2.5)是空氣中的細懸浮顆粒物,直徑小於2.5微米,又稱「可入肺顆粒」。徐世達醫師說:「PM2.5入侵人體後深入肺泡,甚至沉入肺泡的微血管中,可自由穿透人體的細胞組織,藉由血液循環跑遍全身,對於全身都有影響,特別是心、肝、肺、腎、及大腦。」
至於有人認為3歲前被過度保護,容易增加過敏機率,對此,張雅婷醫師認為,根據「衛生假說」,在小時候適當的接觸感染原,會使身體的免疫系統對致病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抵抗力更高,太乾淨的衛生條件反而剝奪對免疫系統的訓練。雖然以過敏來說,許多證據支持衛生假說,但對氣喘而言卻不見得如此。再者,由於早期臺灣屬於農業社會,當時孩子經常接觸大自然、草地、泥土等,也許在這過程接觸了環境中的天然細菌、微生物,免疫系統經過天然細菌、微生物一次次的刺激,被訓練得越來越強壯。不過,現在的小孩多生活於都市,較難有機會接觸天然的細菌,反而是接觸工業與空氣汙染、塵蟎或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病原菌,若遺傳過敏體質的孩子太早接觸過敏原,刺激不成熟的器官,一旦受傷,修復時間會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