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SOS!孕媽咪需安胎的10種狀況

日前一名女藝人因為罹患急性腸胃炎被醫師要求臥床安胎,以保護母胎的平安。當孕期出現哪些狀況會建議安胎?安胎方式為何?又有哪些重點應加以留意?
SOS!孕媽咪需安胎的10種狀況

  

孕媽咪的安胎比例在臨床上不算低,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根據醫學文獻統計指出:「目前安胎比例為10%~12%。」安胎原因複雜,引起安胎的危險因子包括子宮發炎、感染、子宮頸閉鎖不全、早期破水等,造成子宮收縮且合併子宮頸變化。


孕期不穩定而需要安胎,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葉長青表示:「大多是子宮收縮,加上子宮頸出現變化或子宮頸過短等因素。」其實安胎對於孕婦而言,多少會帶來壓力,除了使用安胎藥物讓懷孕狀態穩定,醫療團隊與家人對於孕婦的身心支持皆很重要。


蕭國明醫師曾遇過一位長期住院安胎的特別案例,他說明,這位孕婦曾經流產3次,即使住院安胎仍是沒有保住胎兒。這次發現懷孕,她決定若再有問題就不生了,之後她到新光醫院產檢,並從懷孕13週住院安胎直到37週,總算如願平安生產。

 

安胎,降低早產機率

對於安胎的目的,葉長青醫師指出:「主要減少早產的併發症。」至於懷孕24~34週被視為安胎關鍵期,他說明,這期間早產兒存活率的上升幅度大,平均多安胎1天,寶寶出生後的風險會降低很多。葉醫師也就臺灣新生兒科的數據分析,24週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約5成、26週約7成、28週約8成,30週以上則超過9成。若早於28週出生,早產兒易併發腦部出血、呼吸窘迫症候群、視網膜病變等,加上肺部尚未發育完全,必須住保溫箱避免失溫,甚至影響將來發展問題。因此,若寶寶出生的週數太早,小兒科能給予的醫療協助有限。


一般而言,懷孕37週稱足月,胎兒在37週前出生即屬於早產,一旦出現早產情況,通常會希望盡量安胎至34週,蕭國明醫師表示:「讓胎兒在母體內多待一些時間,增加存活率。」而目前健保給付的安胎週數至孕期36週加6天,37週不用再安胎。

 

出現10個危險因子,需安胎

哪些是引發早產的危險因子,需要謹慎以安胎方式來維護母胎健康?

 

 危險因子1:規則子宮收縮

發生子宮收縮時,應先分辨是假性宮縮或是有效的宮縮。所謂的假性宮縮,例如孕婦吃完飯、走路、甚至如廁等發生子宮收縮情況,蕭國明醫師指出:「輕微的子宮收縮不會造成子宮頸改變,多休息就好,不用安胎。」而有效的宮縮,即1小時內出現6~8次的子宮收縮或20分鐘內子宮收縮4次以上且持續1小時等,同時合併子宮頸變軟、擴張等,即需要安胎。


如果子宮收縮頻繁,1小時達3~5次以上,葉長青醫師表示,應觀察是否合併出現其它變化,像是收縮強度較強、帶有分泌物或出現像月經來的悶痛感等,可能需要評估是否安胎。


至於規則子宮收縮的緩解之道,首先是臥床多休息,並請醫師開立口服安胎藥,倘若狀況未獲改善,可能需要住院安胎。

 

危險因子2: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閉鎖不全,亦即懷孕中期子宮頸不明原因變薄及擴張,合併羊膜由子宮頸破裂或滑出,造成胎兒提早分娩。若曾在懷孕中、後期發生2次以上(含2次)的自然流產,或子宮頸曾做過錐狀切除手術,葉長青醫師指出:「可考慮在懷孕14~18週做子宮頸縫合術。」


另外,蕭國明醫師補充:「若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頸較短,亦為子宮頸閉鎖不全,建議在懷孕12~17週做子宮頸縫合術,多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原則上,若未出現子宮收縮,無須住院安胎。」採取自然生產的孕婦,通常會在37週拆除縫合部位,並請孕媽咪增加活動量、等待產兆;若預計採取剖腹生產,則待生產完畢再將縫合部位拆掉。


目前可藉由子宮頸長度來評估早產機率,葉醫師表示:「如果子宮頸長度在正常範圍,早產機率低。若較短,引發早產機率約3~5成。不過,子宮頸較短不代表一定會早產。」基本上若沒有出現腹痛、子宮收縮等情況,通常以黃體素安胎。

 

危險因子3:感染引起子宮收縮

感染亦為引發早產的常見因子,例如:陰道感染等,蕭醫師表示,如果沒有妥善處理,不僅可能造成子宮收縮,嚴重還會導致破水、引起早產。而在治療因感染引發子宮收縮的狀況時,首先會做細菌培養,再決定施打抗生素或口服抗生素。假如此時有早產徵兆,則一面進行安胎、一面治療。先以1週為療程,如果感染治療完成,但子宮還有收縮情形,仍得先住院安胎,直到子宮沒有收縮為止。

 

危險因子4:產前出血

正常來說,孕期16週以後不該發生不正常出血,倘若有產前出血,蕭國明醫師說明:「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子宮頸是否長瘜肉」。若出血起因於子宮頸瘜肉,只要走路摩擦就會產生點狀式出血,即使服用安胎藥亦無法改善,因此,會評估是否藉由門診手術將瘜肉切除。


另外,造成出血的原因亦要視懷孕週數而定。如果孕期5個月發生出血,必須檢查是否為前置胎盤,當胎盤位置較低時也容易引起出血,建議多臥床休息,並施打安胎藥來讓子宮放鬆、減少收縮而造成出血情形。


由此可知,產前出血除了可能是前置胎盤或胎盤剝離等引發,也可能是子宮頸瘜肉導致,葉長青醫師指出:「原則上,如果出血合併子宮收縮,可能需要安胎。」

延伸閱讀:各孕期注意事項一定要看!懷孕後這5種工作恐影響胎兒健康

 

危險因子5: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屬於高危險妊娠,可能會不定時出血,一旦出血合併腹痛則必須立即就醫檢查。不過,如果沒有出現腹痛也沒有出血,葉醫師表示:「基本上不用安胎,但必須增加產檢的頻率。」


蕭國明醫師亦補充:「前置胎盤多為無痛性出血,假如合併子宮收縮,易加速出血情況,所以要注意活動量。」此外,由於胎盤的位置較低,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性行為、搬重物或從事粗重的工作,甚至不能內診,以免觸碰胎盤造成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