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超過38度,有無發燒可由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測得,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也是小於三個月的嬰兒常用的方式。較大的小孩則以耳溫為主因為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發燒常是許多疾病表現的症狀之一,也是許多父母最常帶小朋友來掛急診的原因。小兒發燒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如一般的感冒、扁桃腺炎、支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蜂窩性組織炎、泌尿道感染甚至是較嚴重的腦炎或骨髓炎……等。小兒癌症雖較少見但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出現。
因此發燒只是一個「果」,最重要的是要把躲在後頭的「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治標治本的做法。但發燒有時還是會造成身體不適的情況,除了按時使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物外,父母在家可以多鼓勵小朋友多喝水,全身溫水拭浴或是洗熱水澡的方式幫助發汗降溫。也可讓幼兒吹冷氣或電風扇,使體溫慢慢下降,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或多穿件衣服。酒精擦澡現在則不建議,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且不慎讓小孩吸入會有中毒之虞。而如果不顧醫師的指示過度使用退燒藥則可能造成小孩子胃肝腎負擔,甚至造成急性藥物中毒,實不可不甚。
嘉義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浚銘
腸套疊是兒科常見的腹部急症,常發生於三個月至六歲之孩童,起因為近端腸道凹陷入其遠端的腸道中,導致出現腸阻塞的一些臨床症狀。典型的症狀為陣發性的痙攣腹痛,常合併有嘔吐,雙腿屈曲,疼痛難耐,睡眠中會痛醒。當陣發性疼痛過後,病人會顯得倦怠、蒼白或冒冷汗。於發作幾個小時後,可能會出現粉紅色果膠樣的大便,或在腹部可摸到突出的質塊。家長們要注意的是,腸套疊發生時,孩童的症狀表現或許只會出現一兩項上述典型的症狀,不一定全部症狀都會出現,也因此如果醫護人員或者父母親心中沒有想到這個疾病,常常會被誤診為腸胃炎或是發生延遲診斷的情形。
到目前為止腸套疊的發生原因尚不清楚,但在腸胃炎流行或是一些病毒感染盛行的期間,腸套疊的發生率確實有增加的趨勢。此外少數的病例是因為腸道本身結構出現異常,例如淋巴增生,腸息肉,憩室,血管瘤,複製腸管,惡性淋巴瘤等等的原因。因此如果病童反覆發生腸套疊,必須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腸道結構異常的存在,以免耽誤病情。目前的治療方式,包含鋇劑灌腸或手術治療。不過在鋇劑灌腸之後,大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病童還會在一星期內再次發生腸套疊,主要是因為先前被解除腸套疊的腸段仍是腫脹的情形,容易有再次發生腸套疊的可能,這是父母親必須注意的。
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胃腸科主任 郭馨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浚銘、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胃腸科主任 郭馨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