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寶貝長大了!一歲寶寶抓周趣

相信寶寶自出世後的每個「第一次」,都是爸比媽咪難以忘懷的感動回憶!像是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好、第一次爬行、第一次開心的走向爸比媽咪…。看著心愛的寶貝日漸成長,爸媽們也不禁開始好奇,孩子長大以後,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會對什麼有興趣?未來可能會有怎樣的發展?關於父母對孩子的關切之心,古今中外皆然,因此在古代,寶寶滿一歲的抓周禮,便是探詢寶寶人格特質的性向參考之一。至於現代,我們又該如何幫寶寶進行抓周儀式?需要準備哪些物品?各自代表什麼涵義?讓我們跟著民俗專家一起穿越古今,瞭解古代和現代抓周的不同意義吧~
寶貝長大了!一歲寶寶抓周趣

抓周儀式的起源與記載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林茂賢談到:「抓周就是傳統的性向測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在江南一帶流行。如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曾有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周歲)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物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試兒。』便可窺見古代抓周儀式的概況。」

但一種習俗從發生形成到蔚為風氣,理應會有一段時間醞釀的過程,因此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外傳》,或可將抓周的起源時間回推至三國時代。另外也有學者認為,「試兒」習俗的源頭可追溯至先秦,其實是楚人崇神信巫文化的產物。

而到了唐宋時期,「抓周」已成為漢族人生禮俗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中詳細記述了東京汴梁地區的「試兒」風俗:「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也記錄了當時杭州城內的「抓周」:「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此時具體方法與南北朝時期差不多,但給寶寶挑選的物品更多樣了,甚至會包含佛道經卷等。

抓周的別稱
「抓周」有許多的別稱,如「試兒」、「試晬」、「拈周」、「試周」、「拿周」、「周晬」等,英文則為「Drawlots」。嬰兒滿一歲,要「做週歲」,俗稱「做大晬」或「做晬」。至於究竟是「抓周」還是「抓週」?目前兩種寫法均可通用,也有一說是「周」或「週」代表的意義,除了「滿周歲(週歲)進行的儀式」,也可能是「抓取周遭(週遭)物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