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的發生率約佔所有生產的百分之十,但不令人樂見的是,雖然經過醫界這麼多年的努力,但早產的發生率並沒有下降,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來預防及降低早產的發生呢?
造成早產的原因主要分成兩部分,一是因為母親本身的內外科疾病造成,必須提早終止妊娠,比如嚴重性高血壓、心臟病、紅斑性狼瘡、癌症等,約佔1/3。二為產科因素,如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早期破水、子宮早期收縮、子宮頸閉鎖不全等,約佔2/3。
而容易早產的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工作型態較勞累長需久站或走動者;還有如果前胎是早產者也會增加早產的機會,根據統計,前一胎有早產而這一胎再早產的機會約15%,前兩胎是早產這一胎早產的機會增加到32%;另外感染也會增加早產的機會,尤其是陰道及泌尿道感染;子宮頸動過手術者,如圓錐狀切除手術;其他還有多胞胎妊娠;有抽煙、喝酒、吸毒習慣者;懷孕年齡太輕或體重過輕者等。
臨床上早產會有那些症狀呢?包括子宮規則性宮縮、腹痛、下墜感、下背酸痛、陰道出血或水樣分泌物等,有這些症狀出現即應立刻就醫。如果週數在20至37週之間,每20分鐘至少有4次子宮收縮,或每60分鐘至少有8次子宮收縮,且子宮頸至少開1公分以上,併子宮頸厚度變薄80%以上,則確定診斷早產。
安胎治療是避免早產的方法,安胎首先要臥床休息,然後給予抑制子宮收縮藥物,如果有早期破水情形,則會增加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果週數在24至34週之間,則通常會給予肺部成熟劑,以減少早產兒呼吸窘迫的發生率及嚴重度。
至於如何預測及預防早產呢?除了評估產婦的生活型態及病史以外,目前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測量產婦的子宮頸長度。這個檢查可於懷孕前期或中期實施,一般是使用陰道超音波,在產婦膀胱尿液排空之下進行,測量子宮頸內口到外口的距離,通常大部分的產婦子宮頸長度會落在4至5公分之間。如果測量結果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則有高度早產的風險。
目前的建議是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時可以給予黃體素(progesterone)200毫克從陰道內投藥或肌肉注射治療,持續使用到34週,會有效減少早產的發生率。如果孕婦除了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且合併有前胎早產的病史,除了給予黃體素外,也可以考慮施行子宮頸環紮手術,對預防早產也同樣有不錯的效果。
雖然目前新生兒科對早產兒的照顧能力大為提升,再加上安胎時期肺部成熟劑的使用,都使得早產兒的死亡率和併發症大大的減少。但是一個早產兒的誕生,對父母及其他所有照護者來說,都必須付出更大的心力,其他如經濟的負擔更是不在話下。所以減少早產的發生率仍是目前醫界持續努力的課題,當然產婦本身也都應提高警覺,了解自己是否屬於高危險群,有問題時及時就醫,配合醫師的診治,共同努力來預防早產的發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