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與孩子一起學溝通,親子溝通心法大公開!

有效的溝通必須有雙向的互動,說話者成功傳遞訊息,聽的人也能傾聽到完整的訊息,跟玩投擲棒球遊戲一樣,倘若只有丟球,沒有人接球,眼看球落地,這樣無疑代表著溝通已經出了問題,必須停下來檢視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究竟到底怎麼一回事?
與孩子一起學溝通,親子溝通心法大公開!

溝通首重專心

情境
一名小男孩在公園的沙坑蹲著,呼喊著爸爸:「過來看!過來看!這是我做的哦!」

爸爸在遠處長椅上,眉毛也不抬一下就回應:「看到了。」
小男孩嘟起嘴巴大叫:「你根本什麼都沒看到!」

這樣的情況是否常在你的生活中發生呢?有些父母認為只要陪在孩子身邊,不管是一起看電視、接送孩子上下學、邊吃飯邊滑手機,這樣就有互動就有溝通。臺中教育大學魏美惠老師提到,真正的有效溝通必須是父母心靜下來,跟孩子談心聊天,一切瑣事淨空,心無旁騖地關心自己的孩子。

不管這個談心聊天的行為是由父親、母親,或是共同或是分配,請把時間挪出來跟孩子談心並且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或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委屈,有什麼開心的事。魏美惠老師建議這樣的溝通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天30分鐘,然後維持下去成為家庭文化的習慣。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困難,但一旦養成習慣之後,會發現這些親子談心同樂的溫馨時光是最美好的禮物。

Q: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講話?怎麼辦?

魏美惠老師回答:「其實學齡前或是國小低年級的孩子,不會不喜歡跟父母講話,除非爸爸媽媽的態度很不好。」很多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不是在溝通,而是在下達指令。家長會捍衛地說:「我跟孩子有講話有聊天哪!」,可是他的話裡面都是在下達指令,或是在檢核孩子今天做錯了什麼事情。

另一類型的父母也不懂得溝通,毫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比如說孩子在跟媽媽說我要什麼、我想要什麼時,那也稱不上溝通。溝通在於雙向的互動,聊天對話,你來我往,同時協調商量,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分享與了解彼此的內在心靈世界,增進情感的聯繫。

與孩子一起學溝通

魏美惠老師說:「只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願意成長、願意反省、願意尋求協助,這樣的父母就已經夠好了。我們可以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無須過度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完美父母。」

 

父母學習時間

你是一位有效的溝通者嗎?現在花一些時間評估自己的狀況,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並且培養與配偶、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習慣。

Q1. 你說的話是否經常被誤解?傳遞的訊息不夠完整清楚?

Q2. 你是一位主動、專心、有耐心、讓人感到自在的聆聽者嗎?

Q3. 對家人說話時,你是否有注意到自己說話的語調?是否有嚴厲急切的情緒呢?

Q4. 你是否說得太多,而沒有注意到聽者的心情與需求,或沒有給聽者沉澱的時間?

Q5. 你是否會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無法與人有效溝通,而因此避免對話,不願意去挑戰別人的意見,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Q6. 你是否會詢問孩子的做事動機,或者鼓勵孩子問「為什麼」之類的問題?

問題整理自《培養孩子10項優勢能力》

溝通關鍵

事實陳述、情感抒發
透過聊天談心,讓孩子養成表達情緒的能力,對人格養成與社會互動都會有幫助。良好的溝通不只是陳述發生的事實,同時也要提供情緒的紓解。

保持彈性、無固定模式

每天談心聊天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想要達成溝通,做父母的不能一頭熱的一廂情願,認定這個規定好的時間就一定要這樣溝通,不准孩子做其他的事情,甚至要孩子放下手邊喜愛的活動。究竟溝通的時段是怎樣比較好?什麼技巧比較好?很多不同的說法。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父母也有不同個性,要如何溝通也要視不同情境而定。

溝通3原則

魏美惠老師認為溝通情境百百種,不可能只講求方法,必須抓到核心原則,再來隨機應變。在溝通時,只要掌握下列的基本原則,慢慢做中學,多練習,父母就漸漸熟能生巧了。

第一,務必要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情;第二,溝通時的意圖在於內在心靈的交流,而不在於命令或指責。第三,以「反映式的傾聽技巧」為主,不要做價值判斷,在聽完孩子的對話後,父母把孩子的話重新講述一次,確認有沒有誤解孩子的意思;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要講出來,此時父母說一句「我了解了」再擁抱孩子,這就夠了。

有時候,孩子會比較自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一味看重自己的想法與需求,開口閉口都是由我開頭的字句:「我受傷了!」、「我喜歡這個!」、「我要那個!」,父母在傾聽時,先不要做價值判斷,先不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是要以寬大的心包容與接納孩子生命中的各種發生。

魏美惠老師說:「我覺得家人的角色不在價值判斷,而在情感支持。幫助孩子走出自我的世界,試著從別人的眼光看事情看世界,也是溝通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