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常見婆媳狀況5情境,改善關係這樣做

不管是即將踏入婚姻生活的新嫁娘,還是依然在適應角色的小媳婦,只要談論到如何融入另一個家庭,多數人常不約而同認為,「婆媳關係」是最讓人傷腦筋的困難之處,想維繫家庭關係的緊密,在在都考驗著智慧與耐心。
常見婆媳狀況5情境,改善關係這樣做

 

婆媳問題常見5情境

婆婆與媳婦之間,無形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微妙情愫──她們的關係十分密切,卻又可能存在一層看不見的隔閡,要如何正確拿捏應對進退的分寸,在在都考驗著媳婦的智慧與耐心。以下我們整理出家庭中常見的婆媳過招5情境,並解析背後的心理狀態以及應對方法:

 

1 傳統的「生男」壓力

隨遇而安,別被性別觀念困囿
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理論提及,在家庭生活中,女生的性格常被重男輕女觀念泯滅,所以潛意識總覺得自己不完整,假使婚後有機會得子,就是救贖心中的缺憾。相同的觀念也早已根深蒂固存在華人社會數千年之久,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只要心態侷限於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裡,就永遠無法擺脫生男的壓力。」她繼續說明,有句臺灣俗諺「頭過身就過」,除了指女性生產的狀況,其實也能解釋為面對生男壓力應有的心態,畢竟,寶寶的性別無法控制,只要媽媽本身不介意,自然不會為了這個問題煩心。與其深陷性別的迷思中,不如學著接納既有的事實,試著調適心態、隨遇而安,只要夫妻間對生兒育女達成共識即可。其實,有時男性反而希望生個女兒捧在掌心呵護,所以女性也千萬別被生男的觀念困囿住。

 

2 比較家庭環境,越比越傷人

學著欣賞自己擁有的
婆婆有意無意拿他人的家庭環境比較,總是會讓人覺得既受傷又難過。廖執行長提醒,若心中不認同這番不如人的說法,又怎麼會覺得別人的話刺傷你呢?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正因為家庭的環境不同,所以才擁有專屬自己的幸福,要學著拓寬眼界欣賞自己所擁有的,並且懂得區分他人與自己的想法,才能找到心態的平衡點。舉例來說,假使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通,可是爸媽特別重視教育、家庭感情和睦,就是屬於他們的完美幸福;若是一個富有但爸媽常爭吵的家庭,即使孩子可以寬裕的使用金錢,卻仍然缺乏家庭的溫暖。

學著拓寬眼界欣賞自己所擁有的

 

3 廚房是婆媳間的戰場

主動分享,或請媽媽休息一下
「廚房是女人的戰場」,這句話除了表現煮菜的辛苦與忙碌,也貼切傳達許多家庭的婆媳關係現狀。在廚房每個人習慣的烹調程序不同,有的人喜歡將材料全準備好才開始做菜,也有的人總是一邊備料一邊煮菜,諸如此類的習慣差異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因此演變成廚房裡的戰爭──當婆婆告訴媳婦煮菜的程序、希望媳婦照方式進行,但從媳婦的角度來看,卻會覺得婆婆以命令的態度指揮全局,因此產生不愉快的念頭。

建議媳婦不妨往好的方向想,轉個念頭將婆婆的話當成傳達程序,並且可以主動和婆婆分享拿手菜、請婆婆嚐一嚐味道,讓她感受到妳的善意和尊重;第二個方法則是請先生找媽媽到客廳聊天休息(從婆婆的角度來看,兒子邀她到客廳休息是貼心的表現),也把廚房交給妳自由發揮,都可以巧妙化解廚房裡的戰爭。

 

家有公主小姑怎麼辦?
現代女性多半白天有固定的工作,如果到了夜晚又必須料理家務,還不時要伺候養尊處優的小姑,都會使人處於極為疲憊的狀態。關於這個困擾,除了本身自我調適心態之外,還可以適時以邀請的姿態請小姑一同幫忙,或者透過先生進行溝通,讓她學著完成一些簡單的家事,才能從中體會別人的辛勞,也是良性溝通的第一步。

 

4 過度干預夫妻生活

先用同理心體諒應對
倘若婆婆一直以來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在孩子成家立業後會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可能出現過度干預夫妻生活的行為,這時媳婦可以多給予一些關心,用同理心拉近彼此的距離,幫助婆婆適應生活的改變。

但如果過度干預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因為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其實不妨退一步應對,多給予對方一些的體諒。廖清碧執行長表示,她曾有學生婚後隨丈夫回馬來西亞定居,因為當地有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因此婆婆規定男女衣物要分開用不同的刷子刷洗,每次洗衣服的時候,婆婆總會站在身後盯著,只要刷子一混用就會立刻再遞上一個新的,不過雖然剛開始很不適應,但後來自己轉個觀念想想,男女的衣物分開刷洗,對女生來講反而比較衛生乾淨,所以也逐漸不介意婆婆的叮嚀。

 

5 侵犯夫妻的隱私界線

嘗試溝通並調整生活習慣
廖執行長分享一個曾輔導的案例──婆婆因為擔心和夫妻同房的孫子感冒生病,所以每晚總是不預期的闖進房間,連帶影響到夫妻倆的「性致」,最後只好改讓孫子和婆婆同睡,然後夜間盡量鎖起房門,才解決長久以來的困擾。

另外,我們偶爾會聽說婆婆進入房間翻動媳婦物品的例子,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對擅長打扮的媳婦所擁有的衣物感興趣;另一種狀況則是想掌控兒子和媳婦的生活,藉此了解媳婦的消費習慣。建議若是遇上關於隱私的問題,可以從「嘗試溝通」、「調整生活習慣」兩個角度改變現狀,廖執行長也進一步指出,這種問題較常發生在和公婆同住的家庭,因為對公婆而言,他們擁有居住環境的所有權,可是當言行舉止觸碰到夫妻的隱私界線,便很容易因此產生不愉快。

婆媳

 

體諒&溝通 維繫家庭第一步

不曉得你是否已經發現,一個家庭是否會顯現婆媳問題,常取決於先生心態的成熟度,因為聰明的先生會適時營造合適的環境,有技巧的幫助太太順利融入家庭生活。

 

婚姻是自我認同的過程
畢竟來自不一樣的家庭背景,根深蒂固的個性、習慣、價值觀也大不相同,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前,首先要懂得相互尊重,替自己和他人保留一點安全的界線。每個人都要釐清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應有的定位,這個定位常是多元的(比方說女性可能兼備妻子、媽媽、媳婦等角色),再去衡量角色應該如何扮演才得宜,從磨合的過程中逐漸找尋到自我的認同。

釐清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應有的定位

婆媳

 

學習接受不同看法

現代有不少女性擔心離開職場,一方面除了考量經濟因素,另一方面則是擔憂成為專職家庭主婦後,大家都忽略主持家務的疲勞,被認為有空閒而加諸許多不屬於她的工作。其實媳婦的角色比較特別,必須學著同時關照身邊所有人,以成熟大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建議當妳遇上家人和你持不同看法的狀況,可以試著向他提出諮詢,說不定他們有獨到的見解也很值得參考,又或者意見仍然相左,也可以用溫和的語氣一同討論,修正出大家都有共識的作法。

廖清碧執行長提醒,身為婆婆也應該不斷學著接受不同的看法,更別忘記「媳婦是別人的女兒,也是兒子的最愛,所以應該得到我的疼惜」,同時也要理解兒子已經長大、擁有自己的家庭的事實,逐漸放下照顧兒子的擔子,讓兒子用肩膀撐起一個家。

懂得調適自己的情緒

每個結了婚的女孩,都必須學習「長大」這個重要課題,不但要能照顧好自己,更要尊重自己如同一個人、擁有主宰事情的權力,同時也要關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不可出現「委屈求全」的心態,因為會感到委屈就代表心中不認同,憤怒與怨氣便會因此累積、導致關係的疏離,所以「求全」是大家努力而達成的共識,並非妥協獲得的結果。如果發現自己有情緒,就要了解原因並學著調適,畢竟有時關鍵並非事物的對錯,僅是妳還不能接受而已。

先生扮演中間者,不評斷是非

左右都是和你關係最密切的女人,總讓成為夾心餅乾的先生不知如怎麼辦才好。此時,先生不妨盡力扮演「中間者」的角色,態度不偏袒、更不替任何一方辯駁,比方說當婆婆認定某些話是媳婦說的,這時先生不必急著釐清,而是一肩將責任承接下來:「媽媽,我說的那些話讓妳感覺不舒服我很抱歉……」如果媽媽在兒子面前數落媳婦的不是,這時只要繼續傾聽、讓媽媽抒發心情即可,更不要在中間做傳聲筒,無須一味要求太太順從母意,也不應讓媽媽失去長輩的尊嚴,盡可能陪在婆媳身邊讓她們平和的直接溝通,避免婆媳的隔閡繼續加深。

講話有技巧
如果直言:「我媽媽要妳做……」聽在媳婦耳裡一定會感覺不太舒服,建議如果先生需要太太協助,可以把話轉換成:「老婆我今天有事,可不可以請妳幫我一些忙……」少了強硬命令的語氣,就不會讓太太覺得:「身為女人就是矮人一截,因為要服侍先生的家庭」,找到正確的溝通方式,更是維繫夫妻情感的第一步。

尊重夫妻的教育模式

現代爸媽對孩子的教育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卻也常因此和長輩的意見大相逕庭,對此廖執行長建議,其實如果夫妻已經討論出心中最理想的教育方式,那上一輩也不妨欣然的接受,畢竟教育孩子本來就是家長責無旁貸的負責。

另外,長輩重男輕女的觀念,有時會導致對待孫子與孫女的態度有所差異,年紀幼小的孩子不懂背後原因,卻可能誤以為自己做錯事所以不受喜愛,對此,媽媽可以婉轉的告知孩子:「因為奶奶的那個時代女生比較不受重視,所以當她結了婚以後,奶奶生了兒子就會比較高興,所以奶奶並沒有不喜歡妳……」不過年幼的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不如由夫妻直接和公婆婉轉的溝通更為合適。

婚姻是兩家人的結合

女性在步入婚姻後,如果遇上困難導致心中有不快的情緒,都應該想辦法跨越,除了可以找信任的對象傾訴並商量,目前也有許多基金會提供婚姻諮商服務,建議有需要的夫妻可以尋求協助。

如同前文所提及,對家人應維持夫妻間的隱私,但如果有家庭的活動也不忘可以邀請父母參與。廖執行長提醒,有時先生會認為,太太既然嫁進這個家庭就該陪著一起孝順父母,但其實孝順是自己對父母回報,不應強求太太和你同等的付出,如果太太願意陪著你一起孝順父母,這些都是自己多得來的福分。

關照自己,保有喘息的空間

在忙碌之餘,女性一定要記得多關照自己,除了無須事事要求滿分給自己過多壓力,也可在能力負擔的範圍內讓自己多一些放鬆,比方說只要經濟狀況允許,不妨偶爾請人來家裡幫忙打掃,不用事必躬親讓自己過度操勞;等孩子年紀稍大,也可以讓孩子協助負擔簡單的家事,比方說把玄關或櫃子的鞋排整齊、負責維持客廳茶几的清潔,才能讓孩子體會媽媽的辛勞,同時養成負責任的習慣。

或者,也可以全家協調「假日不煮飯」的策略,每個週末可以外出用餐,或是訂定每月外食的金額上限,不但讓大家都能嚐嚐不一樣的口味,也同時讓媽媽得到休息的機會。

 

廖清碧
學歷: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社工碩士
經歷:友緣基金會執行長東吳大學社工系所副教授
現任:友緣基金會執行長東吳大學社工系所副教授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
繪畫/Co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