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有了孩子以後才學會怎麼當媽。」這句話,大概是全天下女性在成為母親時的最佳心理寫照;即使看再多的書本、有再多的產前教育,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許多的照顧方法還是得從手忙腳亂中從頭學習。
對於新嫁到台灣的新移民女性來說也是如此,她們幾乎都很早便嫁作人妻(當年,有許多新移民剛成年滿18歲就嫁來台灣了),也很快地懷孕生子,生兒育女對她們來說,就是生命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而已。
只是,他們沒有娘家陪伴。
過去新移民由於語言的差異,使他們無法從媒體訊息中得到充足的育兒知識,加上所熟悉的娘家不在身邊,只得靠著自身童年記憶與婆婆或是朋友們的指導獲得育兒相關知識,此次分享個人教養孩子經驗的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新移民姊妹小方就表示:「一直到我後來進入報社工作、閱讀許多文章之後,才發現原來以前顧孩子的方式不一定全部都是對的。」
小方回憶,有一次女兒於滿月時哭鬧不停,又正逢婆婆出國期間無人可問,一直等到婆婆回來才知道:「原來女兒是脹氣了。」
一般而言,新移民女性通常會全職在家照顧成長中的嬰幼兒,就社會發展的面向來看其實是相當有利的;又由於花的時間多,與孩子的關係會非常緊密,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專員李碧琪觀察:「她們的養育方式,其實有點像20年前的台灣;但這些孩子一直到進入小學,都有不錯的表現。」
李碧琪專員認為會造成弱勢孩童成為弱勢,其實一大關鍵在於婆家的態度──當婆家認為這些母親有著比台灣更低下的文化及學歷時,便會不信任甚至輕視媳婦的教養方式,如此的拉扯造成媳婦為了可以陪在孩子身邊,不惜忍氣吞聲乖乖就範。小孩在家庭氣氛的長期渲染之下,竟也對母親懷有輕蔑的態度;到了國小、國中的自我認同時期,便可能出現如行為偏差、學業成就低等情況。
延伸閱讀:婆婆與我處處摩擦,婆媳相處該怎麼辦才好?
母親被遣返造成的單親,是另一個問題
除了母親地位低落之外,受到夫家壓迫或是因夫妻關係不和睦而離婚的新移民女性,通常會因為身份尚未取得而遭到遣返,孩子也幾乎都會判給男方家屬;在這樣家庭功能低落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將來出現問題行為的機率也大增。
相反的天秤另一端,是那些對於自己較有自信、願意投入養育的新移民母親們。如無法認同婆婆對於健康即是「吃營養食品就好」的觀念,而放棄喜歡工作的心在家帶孩子的小方,便一肩扛起所有照顧小孩的重擔;她一面與朋友詢問教養方式,一面靠著經驗與探索找出自己的育兒觀。
小方分享曾經發生過的驚險案例:「我想帶還小的女兒出門購物,由於不太會使用姊姊贈送的印尼傳統揹帶,於是自己亂綁,結果逛一逛街嬰兒從肩上掉下,幸好我趕緊用大腿夾住,不然可能就完蛋了!」
「這些姊妹們還會發生懷孕產檢都不準時的狀況。」李碧琪專員說道,不是每一個來台灣的新移民都了解台灣的制度與新手媽媽必須面臨的一切事件,於是她們的人際網絡就變得很重要,除了提供精神上的支助之外,還能彼此分享育兒的經驗,讓她們獨自在家帶孩子的時光更加順利。
有趣的是,就算大家好像都不是很懂要怎麼照顧小孩,但李碧琪專員一路陪伴新移民女性走來,似乎也沒有遇過她們提出照顧嬰兒及幼兒的太大問題。
到台灣生活的新移民如家庭環境許可,通常也會為了讓孩子可以跟上大家,而去順應她們心中「較複雜的台灣教育體系」──應該去的幼兒園、課後輔導甚至是補習班一個也不會少。
此外,由於她們在孩子學齡前或低年級時還是全職媽媽,大多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參與學校活動,因此可在學校當中發現許多由新移民擔任志工媽媽的身影,被老師稱為「學校裡重要的有力志工」。
前面提過,由於新移民姊妹們花較多的時間在家陪伴孩子,當他們進入幼兒園時,在能力上幾乎與其他台灣的孩子沒有差異;至於語文,生長在台灣的中文環境,就算離開家前幾乎都以其他語文與母親對話,但學習力強的幼兒很快便能適應中文環境,與其他孩子一同學習。
唯一會讓這些母親們需要適應的,是與老師們的親師互動方式。由於某些新移民仍可從面孔分辨出與台灣人的不同,在學校的教師們有時會擔心自己無法與他們作溝通而不敢跨出第一步,但這些情況都能在母親們主動與老師洽談之後獲得改善──就算中文能力不佳,簡單的對話仍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當孩子越來越年長,老師與家長的溝通開始透過簿本完成時,新移民女性們可能就會碰上「看不懂老師文字」的困難。李碧琪專員舉了一個可愛的例子─於國小就讀的孩子被老師在聯絡簿上以紅字寫下「和別人打架」事件,希望家長注意,當看不太懂中文的媽媽問起時,兒子回答:「喔,那是老師說我表現很好。」
媽媽便直接簽名後讓孩子繳回;直到紅字連續寫了幾天、媽媽開始感覺不對勁,拿著聯絡本去問爸爸時,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學校闖禍了!
新移民,學不學中文?
過去善牧也曾輔導過新移民們主動學習中文,但經過一段時日後他們自省:這樣的政策是否有「同化思想」的存在?因此後來基金會不再以學習中文當作輔導的首要任務,改以「第二外語」的方式讓新移民們了解中文以適應生活需求。
新移民姊妹小方到了孩子小學三年級之後,開始發現自己所指導課業的知識會受到孩子的糾正,於是改由父親指導,或是購買評量讓孩子能理解課業上所遇到的困難,且讓孩子知道自己沒有給他們去補習班的預算。
即便如此,她也不擔心孩子將來的表現:「我都告訴孩子,自己以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只要你們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把老師交待的作業完成,考試分數不會差到哪裡去。」「未來想做什麼,要靠自己打工,獨立一點。」小方對孩子看重的,是他們對於人生的負責態度,至於成績,她則認為只要孩子付出努力,「70、80分也夠了。」
除了學校課業以外,大眾習慣性為他們貼上的「弱勢」標籤,反而是這群孩子最重視的事。由於政府越來越重視新移民第二代的社會適應,會於學生在校期間,提供他們一些團體活動活動課程:「但有些成績很好的孩子回家以後就會哭訴:『為什麼特別把我叫出來?是不是我表現得不好?』。」
李碧琪專員觀察,她認為若大眾願意關心這樣的議題,不妨讓所有人都參與新移民的認識,才能減少孩子們之間的標籤。此外,目前增加如越南、印尼文的母語學習,也能增加孩子們對自身、還有母親身份的認同感。
目前,新移民第二代佔了約所有台灣國小孩童的20%,在這不多也不少的數字裡,有成績卓越、也有行為偏差的孩子──李碧琪專員就曾遇過不給孩子看電視的新移民母親,也看過年輕的新移民母親對於孩子的飲食不忌口,常常以速食替代等等。事實上,若拿掉有色眼鏡,其實他們就像是你我的孩子一樣,於一貫的教育體制下堅強地向生命挑戰著。
新移民的協助管道
如果有需要被幫助的新移民,可以與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聯絡,會有許多熱心的志工姊妹及專業人員為新移民服務喔。
●新北市西區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02)8964-6003
●新北市東區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02)8647-6654
●臺中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04)2436-5740
●善牧高雄中心(07)719-1450
●善牧宜蘭中心(03)936-4338
李碧琪
現職: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專員
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經歷: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高雄中心主任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 2014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專員 李碧琪
經驗分享/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新移民姊妹 小方
Model/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新移民姊妹 曾萍華、活潑t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