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年觀護人的職務,現在盧蘇偉更時常四處演講,熱心和大家分享教養路上的點滴甘苦,坊間眾多的教育理論學派或許讓人莫衷一是,但盧蘇偉說道:「教養孩子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唯有耐心陪著孩子不斷磨合與摸索,有天終會探尋到專屬的親子相處模式。」
擦乾眼淚,再練習一次
因為自己與眾不同的學習經驗,盧蘇偉遠比一般人了解,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孩子的未來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他提及:「因為視功能障礙的緣故,兒子蘇士從小就有閱讀和學習的困難,我和太太也曾一起抱頭痛哭,但擦乾眼淚仍繼續告訴孩子:『來,我們再練習一次!』給孩子最多寬容和等待,提供更寬廣的學習空間,是身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這樣不斷嘗試、不斷練習,直到小學四年級,學業才全部跟上進度。」
一直以來,盧蘇偉和太太不曾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提出過高分要求,只希望孩子認真面對自己,畢竟考試成績不是評斷一個人好壞的標準。盧蘇偉還記得小時候爸爸總說:「考幾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失去的分數找回、把不會的東西學會,累積起來就是一百分了。」因此,他們從小培養孩子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事物,也讓兒子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
看見孩子的優勢能力
以往在法院輔導少年的案例中,盧蘇偉看見不少孩子由於種種因素被蓋上「壞孩子」、「叛逆」、「學習障礙」等印記,但是,每個孩子都是最獨特的生命個體,往往因為缺乏了解他、願意提供空間的大人,而埋沒了發展的可能性。現今也有不少被診斷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其實他們善於操作、擁有極佳創造力,因此,家長應該要學會辨識孩子的優勢能力,順應狀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在大人的體諒與理解下,才能獲得更充分的發揮空間。
盧蘇偉回憶,大學時系上的馬傳鎮教授,是影響他非常深刻的一位師長。馬教授曾說:「不要在意自己不會的是什麼,而要了解自己的專長是什麼。」因為即便在一百項能力中只擅長一項,只要拿出熱情耕耘優勢能力,就有機會因而發光發熱。大人若想幫助孩子學習,確實掌握學習效能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一旦發現方法行不通就試另一種,先設法替孩子創造好的成功經驗,自然會引發一連串成功的可能性,家長也不會陷入責備孩子「講這麼多為什麼都聽不懂」的負面情緒。
陪伴孩子克服困難
談到發掘孩子的優勢能力,盧蘇偉也和大家分享兒子蘇士以往的學習經驗。蘇士小時候有視功能障礙,某天盧蘇偉告訴他:「你仔細看看,其實每個字的組成都有自己的故事。舉例來說,『聽』這個字是從前有一位國王,他的耳朵越長越大,14歲的某天他心裡冒出一個聲音……」把國字依架構拆解分析,引發聯想幫助蘇士學習。
自從有了成功的經驗,某天蘇士也興奮的主動和盧蘇偉分享:「爸爸你知道嗎?那個孝順的孝最有趣了!從前有一個土包子,因為孩子不乖所以拿棍子追打,要孩子孝順父母。」當蘇士發現國字蘊含的趣味,便開始替新學習的字編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甚至盧蘇偉也和太太幫蘇士將課文錄製成有聲書,先找出方法並且協助孩子善用能力,逐漸幫助兒子成功克服閱讀障礙。
扮演丈夫&父親,還有許多努力空間
在為人子女的角色上,盧蘇偉對自己沒能好好照顧父母親深感歉疚,可是在為人夫、為人父的角色中,他替自己打了79分,希望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他認為不管是扮演爸爸或丈夫,都需要長時間的不斷練習,所以分數應該是浮動的。若今天符合家人的期待就會獲得高分,但如果今天彼此起了爭執,或許分數也會隨之下降,所以他也一直很努力,朝著成為家人眼中的理想爸爸持續前進。
不過,鎮日在家庭和工作間忙碌周旋,身心難免會顯露出疲態,所以盧蘇偉也提醒,每天都要留一點時間沉靜、關照自己的心情,避免將情緒垃圾帶進家門,時常勉勵自己是快樂又幸福的爸爸或媽媽,讓家人們看見充滿正向能量、有活力、樂觀積極的自己。
父子間的親密默契
還記得20多年前,兒子出生時盧蘇偉看了「兒子的大玩偶」這部影片,讓他從此下定決心,要讓孩子每天看見笑臉盈盈的爸爸。他們父子間有個特殊的儀式,每當聽到鑰匙開門的聲響,就一定會放下手邊事物到門口迎接對方,問一聲:「今天過得好嗎?」然後舉手擊掌,替對方今天付出的努力給予讚賞。這樣的互動儀式能累積父子間的感情存款,每天多存入一點愛與肯定,想擁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就需要這樣經營才能收到成效。
盧蘇偉回憶以前在法院的工作繁重,偶爾難免會心情煩躁、對孩子的態度較差,某天因為兒子的慢動作忍不住發了脾氣。這時蘇士一開始低頭不語,接著緩緩說出:「爸爸,你有一項很重要的東西忘了帶回家……」這時盧蘇偉低頭翻找自己的包包,看看究竟少了筆電、皮夾還是鑰匙,蘇士接著說:「爸爸,你好爸爸的劇本都忘了嗎?」盧蘇偉聽了之後既心疼又愧疚,告訴兒子:「你等等,爸爸去看劇本是不是忘在廚房。」再走進廚房喝杯水、深呼吸,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面對兒子。
珍惜孩子在身邊的每一天
其實蘇士在三個月大時,某天曾突然生了一場不明原因的重病,當時在計程車上太太忍不住放聲大哭,問了盧蘇偉:「萬一孩子進了醫院再也無法出來怎麼辦?」看著淚流滿面的太太,他回答:「我們很感恩這3個月來,孩子願意給我們機會成為他的爸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非必然,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珍惜,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就能把日子過得更有意義。」
順利度過這個難關後,他們也更珍惜一家人的相處時間。在孩子上小學前,盡量避免過多外務纏身,每每從保母家接回兒子,下一個目的地一定是到運動場,玩直排輪、騎腳踏車,徹底把握上小學前親子感情最緊密的那段時光。
打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三不五時天馬行空的搗蛋舉動,有時常讓家長大為光火。許多家長曾問:「老師你難道沒有打過小孩嗎?」盧蘇偉說:「有時或許講話會大聲一點,但體罰是絕對不必要的。我曾有個好朋友在陽臺上曬衣服,因為擔心安全,所以拿衣架揮舞叫孩子不要靠近,結果衣架忽然脫鉤,鐵線不偏不倚戳中孩子的眼球,造成一眼視力僅剩0.01,留下一輩子無法磨滅的遺憾。」
也因為這個故事,更讓盧蘇偉時時警惕絕對不能對孩子動粗,因為我們無法預料可能隨體罰而來的傷害,甚至若不慎造成傷害後有沒有辦法彌補,既然如此,倒不如平心靜氣好好和孩子講道理,孩子也比較願意接受大人的建議,大人一定要記得,時常將正向的態度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一個積極、有自信的人,也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島旅程,換來受用終生的默契
騎乘單車環島,一直是盧蘇偉和兒子的夢想。在蘇士小學畢業的那年,父子倆花了10天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在環島的過程中,辛苦是必經的道路,兩人必須共同面對風雨、烈日、坍方等狀況,有時還必須坐下來商討解決對策。這些日子累積的革命情感,培養出能受用終生的親子默契。接下來等蘇士大學畢業,他們還約好了要攻頂玉山,繼續聯手完成夢想。
仔細想想,等孩子到了高中、大學的年紀,生活超過一半的比重會分配給同儕朋友,既然如此,爸媽們何不趁著孩子還小多把握時間相處呢?現在蘇士已經上了大學,盧蘇偉反而把孩子當室友看待,只要有空就會坐下來聊聊學業、談談近況,緊密的親情是極為重要的人生資產,如果不先努力耕耘,就無法豐收纍纍的果實。
拒做直升機父母,別和孩子拔河!
近幾年「直升機父母」的議題常被關注,或許是現代人孩子數量少,所以把孩子的一舉一動特別用放大鏡檢視,但是父母的心態卻沒有隨著孩子一起成長,容易造就直升機父母的問題癥結。當孩子逐漸嶄露主觀意識,家長就該適時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因為過多的保護會延緩孩子心態成熟的時機,反而更不利成長發展。
在生命的歷程中,父母應懷抱「祝福」而非「束縛」的態度看待孩子,用祝福的心態預告成功的美好,自然會吸引愉快的好事發生。當爸媽學會慢慢脫離情感的沾黏,隨之也會替親子關係開創不一樣的視野。盧蘇偉也特別提醒,大人也不要忘了學習獨處,感受內在思緒的起伏,藉由和自己內在的深入對話,去了解對生命的期待和想法。
懷抱感恩的心,付出更多努力
最後,盧蘇偉也和家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認為,孩子進入小學前,家長應及早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態度和習慣,面對人事物願意主動且積極的溝通,這些皆仰賴父母從小提供孩子良好示範。
另外,對幼兒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從小要在孩子能力所及、安全無虞的範圍內,多提供他練習機會並充實生活經驗,所以盧蘇偉的兒子從小就會幫忙泡茶、洗水果,永遠懷著珍惜感恩的心為別人付出和努力。直到現在,每當晚餐煮好後,他們仍會互相詢問:「我有這個榮幸邀你用餐嗎?」而吃完飯後也會說:「我有這個機會幫你洗碗嗎?」盧蘇偉說,他人願意給予機會,就代表你有能力被看重,時時懷著感恩的心,孩子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像禮物被大家喜歡,讓孩子獨立而有自信,未來也會擁有更寬廣的可能性!
場地提供/板橋里約歐義廚房
攝影/那仕達
感謝/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