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團體的組成、功能皆不同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黃柏嘉表示,一般說來,家長籌組親子社團、共學團,或是共玩團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些是以特殊的目的而籌組的,例如,讓孩子一起讀經、一起親近大自然,這類的團體通常比較有組織,家長通常是因為認同團體理念而加入,因此彼此間的同質性也比較高,甚至嚴格一點的團體可能還會有篩選成員的機制;另一類則可能只是因為住的地方相近,或是透過某些網路社群的連結,而有固定的聚會。這類的團體參與的成員則比較多元,教養觀念上也有比較大的落差。
父母一定要先思考:參加目的是什麼?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與黃柏嘉諮商心理師皆強調,爸爸媽媽一定要先思考,自己希望帶孩子參與親子社團、共學團,或是共玩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想要參加這個社團?是希望學習特定的知識?是希望讓孩子能夠走出戶外?是希望跟其他教養觀點相類似的父母彼此支持或切磋討論?還是希望孩子擴展不同的社交經驗?
不斷換團?
有些爸爸媽媽會不斷地找尋親子社團,很快加入又很快退出,每一個都只參加個兩、三次,就覺得有問題,不適合孩子跟自己,於是又開始尋找新的團體,黃柏嘉諮商心理師認為,事實上,困難的不是找到與自己教養理念相符的團體,而是「如何先澄清自己的教養理念」,即使父母認真的閱讀各類書籍,也常會發生弄不清自己屬於何種教養派別?有時可能覺得自己偏好蒙特梭利,有時又覺得自己很偏向華德福,更別說很多父母都是憑直覺跟經驗帶孩子,要澄清自己的教養理念又更為困難。
共學團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參加的是「共學團」,指的是「親子共同學習」,強調的是親子共同參與,在性質上來說,比較不像是聯誼性社團,可以隨意或偶爾參加出席就好,有些爸爸媽媽甚至會以加入共學團替代讓孩子去上幼兒園,因此,能夠越了解整個團體的中心價值與教養觀念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