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老是忘東忘西?其實跟孩子「沒有整理的經驗」非常相關:
過去念幼兒園時,學校書包都是家長整理的,習慣了「有人會幫我收拾」,缺乏「思考、計劃」要帶什麼東西,以及「一項一項收拾」進書包的經驗。
每天出門前、放學回家、週末出遊,帶著孩子依照「聯絡簿」或「物品清單」檢查物品,例如:
聯絡簿上第一項作業是「國語習作」,有沒有放進書包?
水壺、外套、鉛筆盒是不是都有記得帶去學校?
今天天氣很熱,全家要去動物園,有沒有記得帶手帕擦汗?
→重點是「讓孩子自己檢查」,而不是爸媽幫他檢查!
小東西 → 放夾鏈袋(橡皮擦、小文具、零錢)
紙類 → 收進L型夾(聯絡簿、通知單、考卷)
學校物品 → 指定一個「上學專區」(放書包、水壺、外套)
→讓孩子知道「東西有固定的家」,減少弄丟的機會。
忘記帶作業 → 跟老師說明,學會負責任
東西弄丟 →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用零用錢買新的,或想替代方案)
→爸爸媽媽不用馬上介入,而是讓孩子經歷「自己負責」的過程,這樣下次才會記得!
與其一直提醒、一直嘮叨,不如帶著孩子「練習整理」,一步步建立物品管理的能力。當孩子學會整理、學會負責,他們不僅變得更有條理,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主感!
撰文/蘇子茵 職能治療師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愛能職能治療所 所長;教育部「台北市學校系統」 專業團隊職能治療師;最懂孩子的兒童發展專家
專長:愛能職能治療所的所長子茵老師,是一名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也因為擔任教育局專業團隊治療師,與教育現場的老師及家長有很密切的合作,子茵老師希望透過職能治療的專業,協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及行為,並且發展出高品質的親子溝通技巧。
經歷: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新北市社會局:兒少家外安置專業服務團隊委員;翊銘跨國教育集團:課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