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喝飲料=喝塑膠?爸媽不知道的微塑膠陷阱,正在傷害孩子!別讓孩子變成「塑膠桶」!

台灣手搖飲、便利商店林立,每天來杯咖啡、奶茶、果汁,是現代很多人的日常,不過,你知道嗎?看似環保的一次性紙杯,內層其實有一層塑膠膜(聚乙烯,PE),當接觸熱飲、油脂或酸性飲品時,可能釋放出微塑膠顆粒,讓你在喝飲料的同時,也把塑膠喝下肚喔!
喝飲料=喝塑膠?爸媽不知道的微塑膠陷阱,正在傷害孩子!別讓孩子變成「塑膠桶」!

 

生活中處處充滿「塑膠」陷阱,看得見的尚且可以預防,更嚴重的是很多塑膠分解成微粒讓你看不見,卻藏在飲食、用品中,一不小心就會進入人體,沉積在細胞內,讓身體變得像垃圾場一樣,長期下來對健康造成不小影響,對於嬰幼兒來說,危害更大,爸媽應該特別留意!

 

塑膠微粒是什麼?對生活環境的影響

根據《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解釋,塑膠微粒是微形塑膠的一種,微型塑膠分成微型塑膠微粒、塑膠微纖維,非常的小,所以很容易被生物吃下肚,這些污染正在衝擊人類的生活環境,包括河川、海洋、陸地甚至南北極都受到廢物汙染,它們進到大自然中,最後會重返食物鏈回到人體,影響人體健康。

經調查,台灣的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跟貝類等,都已經受到微型塑膠汙染,其它常見的容器、餐具、吸管、合成纖維、洗面柔珠等,其中也都有含微型塑膠。

★微型塑膠超過70度就可能會溶出塑化劑,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喔!

►看不見的塑膠微粒,看得見的健康威脅!

  • 海洋:根據全球環境署的統計,每年大約有4億噸的塑膠垃圾會產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終會流入海洋,對海洋生物造成汙染。

  • 陸地:工廠廢料雖然經過風化和分解,但還有塑膠微粒會散布到環境中,農業常用的薄膜、農藥也時時對土壤造成汙染。

  • 空氣:塑膠垃圾經過燃燒、磨損等,產生塑膠微粒漂浮在空氣中,對城市造成汙染。

 

海灘塑膠汙染

▲塑膠不容易分解,即使分解了還是有塑膠微粒,對生活環境威脅很大!

 

微塑膠對大人和孩子的健康影響

基因權威專家張家銘醫師在他的粉專直言,許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或落入紙杯的陷阱中,紙杯內的塗料會隨著飲料喝進肚子哩,造成健康的影響,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1.影響細胞運作

微塑膠進入體內,會干擾細胞的代謝、能量轉換,就像垃圾場堆滿塑膠袋,讓細胞「運作不順」,好的物質難吸收,身體廢物也無法正常排出體外進行代謝,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2.降低免疫力,增加過敏與發炎風險

當細胞功能變差,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可能導致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等到發現的時候,往往都已經變嚴重了,尤其像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若攝入過多微塑膠,可能讓寶寶更容易生病,比如提高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

3.內分泌失調,影響生長發育

塑膠微粒可能釋放內分泌干擾物質,影響孩子的生長激素與發育,包括:

  • 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新陳代謝,讓孩子體重異常、容易疲倦。

  • 性荷爾蒙受影響:可能影響青春期發育(性早熟),甚至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

  • 影響血糖代謝:可能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增加糖尿病風險。

4.腸胃健康受影響

嬰幼兒的腸道菌群仍在發育,微塑膠可能讓腸道的好菌減少、壞菌增加,導致:

  • 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

  • 腸道發炎,提高腸漏症風險,讓有害物質進入血液

  • 營養吸收變差,影響成長發育

5.肝腎負擔加重

微塑膠不容易被身體分解,會進入血液,增加肝臟與腎臟的排毒壓力,嬰幼兒的肝腎功能還不成熟,這些有害物質可能會累積體內,影響長期健康。

 

家長該怎麼做?減少孩子接觸微塑膠的方法!

1.減少使用一次性紙杯、塑膠餐具

避免讓孩子使用紙杯喝飲料,改用玻璃杯、不鏽鋼杯等安全材質外出時,家長可以自備兒童環保水杯,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一次性塑膠碗、餐具,也可能釋放微塑膠,建議家中使用陶瓷或不鏽鋼餐具,外食時可攜帶兒童專用餐具。

 

紙杯

▲每天喝一杯咖啡,也在喝塑膠!建議自備環保水杯,健康又安心!

 

2.避免加熱塑膠容器

寶寶的副食品、牛奶、熱湯,不要用塑膠杯或塑膠碗加熱因為高溫可能釋放更多有害物質。建議用玻璃或陶瓷碗裝食物,並用不鏽鋼湯匙餵食。

3.少喝外帶飲料,盡量自煮

外帶飲料不只紙杯有微塑膠,吸管、封膜也可能含塑膠成分。如果家中有孩子最好減少外帶飲料,多喝家裡自己泡的茶或果汁更健康!

4.避免塑膠包裝食品,選擇天然食材

超市的即食品、飲料瓶也可能含有塑膠殘留,建議家長盡量選擇新鮮食材、自煮食物,減少加工食品,讓孩子吃得更安心。

5.教育孩子減塑習慣

從小培養環保意識,讓孩子知道塑膠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讓他們習慣使用環保杯、環保餐具,減少塑膠污染!

★有趣的減塑小測驗「難逃一塑」(來源:綠色和平)

▲加入減塑活動,連署支持塑膠減產

 

整理/王佳琦

資料來源/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