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天坐不住,動來動去、精力旺盛,很多爸媽忍不住心想:「這樣算不算ADHD?」
ADHD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縮寫,嘉義長庚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錦宏表示,大家習慣叫ADHD小朋友為過動兒,但有些人只有注意力不足問題,並沒有過動,因此過動兒不是很精準的稱呼,容易讓人誤解。
事實上,並非不專心或好動,就是ADHD。孩子究竟是好動或過動,要如何區分?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認為,父母無需過度緊張,孩子年紀太小時,要判斷究竟是天生個性特質或是ADHD,並不容易,通常要到4、5歲甚至進小學後,才有辦法判斷是否有ADHD問題。
陳錦宏表示,ADHD是發展遲緩的問題,因為腦部發育較慢(平均比別人慢3年),慢最多的是前額葉。前額葉掌管理性、認知功能,因此,他們比同年齡的人認知功能(包括注意、記憶、結構、組織、學習、反應及解決事情能力)發展較慢,自我調控功能較差,無法等待、排隊輪流。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一般孩子認知行為發展漸漸成熟,ADHD孩子的行為特徵差距也會愈來愈明顯,例如同齡的孩子可以坐20分鐘,他卻連5分鐘都不到。
高淑芬指出:「一班學生20、30人常模分布,老師對孩子的觀察可以做為參考指標。」家裡為個別情境,學校是團體情境,兩種情境的表現需綜合評估。在家裡可能問題沒有那麼明顯,學校上不同科目的課可能表現也不同,家長不妨參考老師的觀察及建議,雙方好好溝通。
每個孩子都難免忘東忘西、忘了該做的事,或玩到忘我。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有異,可以從發生的頻率、程度,以及是否造成問題來觀察。
陳錦宏指出,一般的孩子會偶爾不專心,不適當講話或行為,但不會持續大部分時間都如此,也不會多種行為都如此。孩子是活潑好動或過動,最簡單的評估方法是,看症狀是否已影響學習、人際、家庭關係,讓生活過得不開心。「活潑的小孩不會讓人討厭,但過動的小孩會干擾別人,讓周遭的人討厭他、影響人際功能;有想像力的小孩,學習上表現出來的是創意,而不是發呆恍神、作業寫5個小時,做事常出錯沒組織性,」陳錦宏說。
根據陳錦宏所做的研究顯示,ADHD孩子在學校最大困擾是與同學相處有問題,有45.5%常與同學起衝突,只有21.1%與老師相處有問題。「單單指責老師沒耐性,其實低估了這些症狀對孩子帶來的長期負面效應,」陳錦宏說。
ADHD的診斷十分專業,若家長想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建議可至兒童心智科或其他有ADHD診斷治療經驗的醫師求診。兒心科醫師訓練嚴謹扎實,透過臨床觀察和問診,進行審慎的評估診斷;兒心團隊也包括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團隊,依需要進行各種轉介合作評估。
家長若想了解孩子的發展是否達到應有的能力,可以透過「評估醫院」進行兒童發展的評估鑑定。由醫師依不同需要和其他專業人員(包括: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等等)進行聯合評估,確認孩子在動作、認知、語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1. 注意力不足型:過去6個月,注意力不足症狀大於6項,但過動/衝動症狀未達6項。
2. 過動/衝動型:過去6個月,過動/衝動症狀大於6項,但注意力不足症狀未達6項。
3. 混合型:過去6個月,注意力不足症狀大於6項,且過動/衝動症狀大於6項。
臨床診斷上,四個重要準則:
1. 持續6個月(經常)存在以下注意力不足,和(或)過動/動症狀,造成功能和發展障礙:
A.注意力不足症狀:(9項中大於等於6項)・不注意細節或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粗心犯錯。
・工作或遊戲活動中無法持續專注力。
・別人跟他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無法遵從指令,且無法完成功課、家事或工作。
・難以組織規劃任務及活動。
・逃避、不喜歡或拒絕從事需持續用腦的工作。
・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例如學校用品、鉛筆、書本等。
・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而分心。
・經常忘記每日常規活動。
B.過動/衝動症狀:(9項中大於等於6項)・在座位上無法安靜的坐著,手腳一直動來動去或拍拍打打,或扭動身體。
・在不該離席的場合,離開位置,例如教室。
・在各種場合中不合時宜的跑、跳及爬高爬低(青少年及大人,會讓人感到靜不下來)。
・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休閒活動。
・不停的動,好像有馬達驅動著停不下來。
・話多。
・在問題尚未說完之前,不加思索的接話回答。
・難以等待輪流、排隊。
・常打斷或干擾他人的談話或活動。
2. 某些症狀須在12歲以前發現。
3. 在兩種以上的情境中(如學校、家裡、安親班等)出現症狀。
4. 上述症狀已經干擾或降低社交、學業或工作的品質。
註:這些描述只是ADHD診斷的簡略描述,ADHD非從字面上的理解即可做出診斷。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