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現代社會裡,在工時長、物價飛漲的今天,當人們面臨挫折或壓力超載的時候,出現情緒障礙甚至耗竭的情況並不少見。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指出,處在困境中、情緒受苦的人可能呈現以下的特徵,包括: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社交退縮、不與他人互動,無心工作或不專心,曠職或工作表現退步,過量的吸菸飲酒等。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躺平?當心背後隱藏情緒危機!
▲憂鬱症已經繼癌症、愛滋病之後,成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當我們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常會感到沮喪或心情低落,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同時也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應放慢生活速度,評估目前的處境,作一適當的調整。此時,若不能有效的紓解壓力,將導致不良情緒的累積,衍生出自殺、家庭暴力等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長期的壓力將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憂鬱症,而憂鬱症已經是繼癌症、愛滋病之後,成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估計,重度憂鬱症是全世界殘疾和死亡的第二大單一原因。憂鬱症是高發生率的情緒障礙之一,除了日常生活和職業方面的障礙外,憂鬱症也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
▲整天躺床,什麼也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小心是重度憂鬱症發作警訊。
而最嚴重的情況是「重鬱發作」,會使整個人看起來無精打采,整天躺床,什麼也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如同一灘爛泥,恍神、反應變慢、魂不守舍,有如行屍走肉,邋遢、凌亂、不梳頭洗臉、不整理房間;有沒有吃喝、有沒有睡覺、什麼都不在意了,都不重要了。這樣的狀況持續兩週以上,可長達數個月,可伴隨輕生絕望的言詞。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表示,重鬱發作是人類情緒最低落的谷底,所謂「黯然銷魂」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狀態。經歷重鬱發作的就是重鬱症的病人,需要專業的協助。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說明,重鬱症的終身盛行率超過10%,即每十人就有一兩位在一生當中經歷重鬱發作。它不只是一時的心情低落,而是一種重大的情緒疾病,造成嚴重的社會職業功能障礙,不容易自己痊癒,可能一再復發。
發病期間,病人的內心極其苦悶煎熬,就像經歷一場心靈的重感冒或暴風雨,卻往往不被理解,被認為是無病呻吟。有時甚至遭到汙名化,被貼上「懶惰、軟弱、抗壓性差、消極頹廢」等負面標籤。
▲關懷、陪伴、傾聽、同理、不妄加評斷,就是最好的支持。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提醒,如果發現疑似重鬱發作的情況,請務必就醫,尋求專業的治療和協助,不要獨自承受,不要諱疾忌醫。病人需要理解和支持,包容和鼓勵。而關懷、陪伴、傾聽、同理、不妄加評斷,就是最好的支持。
重鬱發作的治療以症狀完全緩解為目標,2003年《情緒障礙雜誌》(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研究顯示,若症狀改善僅有部分緩解,則可能慢性化,未來重鬱復發的機率將提高為完全緩解者的三倍。
若經過積極的抗憂鬱劑藥物治療,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可達到完全緩解;不足的部分,還有心理治療、電痙攣治療、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式,可幫助部分緩解的病人達成完全緩解,順利康復,重拾生活的光明和希望。
▲運動可以強健身體、抒發情緒,效果甚至是諮商或主要藥物治療的 1.5 倍!
根據一項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新研究指出,運動可以強健身體、抒發情緒,有遇到憂鬱及焦慮症狀時,效果甚至是諮商或主要藥物治療的 1.5 倍!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運動除了可以強健身體、紓壓,更有超越諮商及藥物治療的效果。醫生們不妨在治療的時候,將運動納入處方之一,讓患者多一種選擇。
一般民眾可以從自己做起,察覺到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負面思考、失眠、食慾不振、無故想哭等現象時,可以試著從簡單、多樣的運動(步行、瑜珈)開始嘗試。葉雅馨提到,有焦慮或憂鬱症狀的人,要選擇運動本身就需要突破,親友們不妨用「揪團運動」的方式來說服。這是親友們除了單純陪伴、傾聽外,更加積極的方式。
面對生活中有關家庭、事業、課業種種壓力之下,為什麼想動,卻怎麼也動不起來?國民健康署對於民眾最常提到的前述五個不運動理由,提供幾個方法:
利用日常零碎時間進行生活化運動,就可累積每週所需運動量。每天運動30分鐘的建議量,可採分段累積方式,如每次15分鐘分2次,或是每次10分鐘分3次完成。例如10分鐘走路通勤、騎自行車10分鐘、10分鐘做家事;或上下午各做15分鐘健康操等,效果與一次運動30分鐘一樣,以下提供幾個以日常零碎時間運動的好方法。
(一)於辦公室時,上下午各做15分鐘上班族健康操;將下午茶時間改為大家一起做健康操時間;或在開會前或會議中間休息前先做健康操;中午走路外出買中餐。
(二)通勤途中,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者,走路到下一站上車、或提早一站下車;捷運站內,以走樓梯代替搭乘電扶梯或電梯;或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學)。
(三)於住家時,晚飯後外出散步、洗澡前做操、進行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做家事、騎固定式腳踏車或跑步機、蹓狗、倒垃圾,以步行或自行車購買日用品。
▲自己動手整理家務、擦地板,將運動日常生活化。
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啡」(Endorphin),使心情愉快,並能提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工作疲累的壓力,增加工作效率並增進睡眠品質,只要循序漸進,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使體力變好,調適焦慮及壓力並增強免疫力。
忙碌的生活中,建議從健走開始,因為健走是最生活化的身體活動方法,如能配帶計步器隨時提醒自己「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不僅可消耗約300大卡熱量,並可有助於維持健康體重,減少疾病的威脅。
為了健康,必須要求自己運動,因靜態生活除了增加死亡率,還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增加,並增加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 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幸福,請您動一動,可從最簡單的家務做起,就可將靜態生活改為動態生活,每次運動10分鐘,累積身體活動量,每天30分鐘就可達到動態生活。
(一) 自己動手整理家務、擦地板。
(二) 利用手邊易取得的物品,作為運動器材,使運動融入生活,不用出門也可累積身體活動量,如利用空的寶特瓶,加水代替啞鈴;做毛巾操。
(三) 接送小孩走路上下學,增加親子互動。
(四) 假日安排帶著家人到戶外活動,約朋友一起騎腳踏車或打羽球、桌球等,亦可增加感情。
▲接送小孩走路上下學,增加親子互動外,也能跟孩子一起運動。
與自己興趣結合,並將運動融入生活,可結合趣味競賽及休閒,與朋友結伴一起打球、逛街、戶外踏青欣賞風景等。
(一) 如有唱歌興趣,可於唱歌時身體跟著自然擺動、使用可幫助身體活動之電視遊樂器,與家人朋友同樂、或從事園藝亦能增加身體活動量。
(二) 參加運動社團,像是游泳、有氧舞蹈、羽球、健走、騎腳踏車、網球等,使自己能規律運動,有老師指導及同學陪伴,亦可增進人際關係。
(三) 與寵物遊戲或蹓狗,亦可增加身體活動量。
運動可增強身體體能,促進健康,若身體有健康問題,如氣喘、心臟病或不良於行、臥病在床等情況,建議諮詢醫師,提供運動處方,在不影響健康狀況情況下,進行身體活動,漸進增加體能,運動的立即好處包括降低血糖、促進心理健康、減少憂鬱、協助適應焦慮、幫助戒菸、增加疼痛忍耐力等;持續運動的好處,可延長壽命、降低心臟病突發的機會、減少中風的機會、降低高血壓、乳癌的風險及降低老人跌倒的風險等。
▲利用空的寶特瓶,加水代替啞鈴,做毛巾操,輕鬆完成動態生活。
研究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更可延長壽命3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1小時)以上,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只要妥為規劃運用日常生活的空檔,規律運動一點都不難!而持續30分鐘的適度運動,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解除壓力,遠離憂鬱。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