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醫師的第一次接生經驗,究竟是驚險還是喜悅?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接受專訪,談及自己的各種第一次接生經驗,讓他難以忘懷。
接生數已超過七千位嬰兒的陳保仁醫師,在就讀醫學系五、六年級時,便已決定選擇婦產科,當時跟著教授進手術室,第一次的接生經驗完成後,他心想:「哇!原來這就是接生,滿好玩的!」
期待已久的人生第一次,感覺還不錯,但聽到寶寶的第一個哭聲,讓他笑說:「好吵喔!新生兒哭得呼天搶地,嬰兒室同仁都有職業傷害了。」
沒想到,換成接生自己孩子時,竟有了不同的心境!陳保仁醫師提到,大兒子胎位不正,產檢時照了二十多次超音波都沒轉正,太太在懷孕37週多因有產兆進行剖腹產。原本這應該是他的第四百台刀,理應很順利才是,但大兒子一出生沒有哭,趕緊急Call小兒科醫師進來手術室,還好醫師一進來,寶寶就哭了。
雖然是虛驚一場,太太看到大兒子平安出生、聽到他的第一聲啼哭,感動的眼淚還是止不住掉個不停,陳保仁醫師回想起這一幕,忍不住笑場:「她覺得感人,我覺得感傷,因為要揹很多責任。」
二兒子出生時,也是提前出現產兆,太太半夜一點開刀,還發生產後大出血情況,雖然找到出血點止血,仍輸了很多血,陳保仁醫師笑說:「兩個兒子都不按牌理出牌,沒按原訂時間出來!」幸好都順利出生,有驚無險。
每個婦產科醫師都有驚心動魄的接生故事,陳保仁醫師提及,他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接生愛滋寶寶的經驗。
這是臺大醫院的第一位愛滋寶寶,當時陳保仁醫師還是住院醫師,負責主刀的是一位生殖內分泌暨愛滋病研究權威教授,需帶總醫師和一位住院醫師上刀,他提到:「我們的住院醫師們用猜拳方式,決定由誰上刀,結果我猜輸了!」
一般開這種手術,擔心開刀時,醫師被針戳到造成感染,因此會使用鈍針,好處是即使手術過程中不小心戳到皮膚,也不會流血。
「但我們還是會害怕呀!當時只見主治醫師穿一層隔離衣、戴兩層手套,總醫師和我,都穿戴兩層隔離衣、兩層手套,而距離最遠負責嬰兒照護的護理人員,則穿載三層隔離衣、戴三層手套,反而自我保護最多。」還好這台手術最後很順利,術中流血量沒原有預期的多。
除了手術過程有驚無險的記憶,還有一幕讓陳保仁醫師難以忘懷。當產婦術後被推到恢復室時,罹患愛滋病的先生,虛弱的被推著輪椅進來,想靠近太太,希望握住她的手、跟她說話;此時太太卻轉過頭,不想看見他且默默流淚。先生的手懸浮在空中,場面一度尷尬,就這樣僵持3分鐘後,先生只好離開。
故事的結局充滿遺憾,後來這位愛滋寶寶被國外人士領養,而罹患愛滋病的先生,在一個多月後離世,因為伴侶而感染的產婦,也於一年多後離開人世。
由於這位先生是赴東南亞尋花問柳而患病,當時愛滋病還沒有列入產檢篩檢項目,陳保仁醫師提醒,異性性交也會傳遞愛滋病毒,所以如果有感染風險,還是要做好安全防護。
陳保仁醫師強調,近年女性意識抬頭,在他門診中有許多孕媽咪,在沒有另一半的情況下,自己一個人來產檢和生產,這些女性表現出的獨立性和堅強特質,都讓他印象深刻。
有一位孕媽咪,孕期產檢都是獨自前來,身分證背面配偶欄是空白,當她一知道懷孕,就與伴侶協商分手,她目標明確表示:「她想要的是小孩,男人只是工具人!」陳保仁醫師觀察,現代女性對於生育思考,不再只是為了男人,而是為了自己,這樣的意識將會越來越普遍。
另有一位孕媽咪,她和準爸爸感情不和睦,也未辦理結婚,產檢的過程中,男方多次未參與。後來得知女方家裡經營骨董生意,經濟能力極好,曾在論及婚嫁時,因兩人溝通不良而鬧翻,女方媽媽直接放話:「不要理他,孩子我們自己養!」連娘家的心態都改變,顯示社會觀念已然翻轉。
此外,另一位來自單親家庭的孕媽咪,懷孕後與男友分手,加上自己媽媽對懷孕及生產過程都有意見,於是決定一個人產檢。連生產住院的日子裡,只有第一天有朋友陪同,其他日子都是一人獨處,而自己媽媽僅從南部北上探望一下便離開,她展現出獨立承擔一切的決心。
陳保仁醫師同時說到,門診中有在國外接受捐精的女同志,進行試管嬰兒手術後,回來國內生產的孕媽咪。有趣的是,原本不想懷孕的另一位,在參與太太的懷孕過程後竟表示:「下次想換我生生看!可以將一人的卵子放到另一人的子宮生,感受懷孕過程的喜悅。」
陳保仁醫師強調,近期女性在生育方面的觀念,的確有變得較為多元有趣的趨勢。
「準爸爸陪同產檢不稀奇,但也有讓我懷疑記憶的時候。」陳保仁醫師笑說,曾經在門診對陪產男性感到似曾相識,覺得他應該不是第一次陪女性產檢,當下卻不好意思多問。
直到有一次,這位準爸爸反問:「陳醫師,你是不是感覺我很眼熟?」「陳醫師,其實您覺得面熟的是我哥哥,我倆是雙胞胎。」陳保仁醫師突然大笑,解開心中的疑惑。
「還有一位準爸爸,每次陪太太來產檢,都覺得非常面熟,但因為孕媽咪是第一胎,所以心裡感到很奇怪。」陳保仁醫師回憶。經過幾次產檢聊天之後得知,原來準爸爸之前曾陪前妻來產檢。
這位爸爸表示:「陳醫師,我真的覺得你很棒!現在我再婚了,太太也懷孕了,還是要麻煩你多照顧!」
產科是醫院裡最充滿希望的地方,天天都有新生命的降臨,每一個接生背後的故事,不管是驚心動魄,或是淚水交織,都是醫師與父母們共同組成的難忘回憶。
採訪撰文/游資芸
圖片提供/陳保仁醫師